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与良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因素等造成了基础教育失衡的现象,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差别大,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得以真正落实。基础教育的实质是要求教育的平等与公平,但无论是不同地域的教育现状、不同学校的资源配置、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不同学生的生源质量等都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不均衡现象。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要想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相关问题,就必须针对问题现状进行原因分析,而造成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相互影响又相互关联。教育经费的投入关系到学校的资源建设与教师薪资福利制度的形成,学校与教师的一系列情况又与生源质量息息相关。而地域经济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是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的实质原因,从而导致学校资源建设与教师薪金福利不均衡,此情况导致了师资力量甚至教学水平方面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又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不均衡。这样的教育现象反过来又影响地域的经济建设与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恶性循环。
三、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反思
基础教育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需要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动态的实践才能一步步地实现均衡发展。这是复杂浩大的工程建设,这是责任与义务并存的公共活动,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推进。为此我们必须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建立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制;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区与农村教师间的差距;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政策,缩小生源质量的差距。以此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真正将教育公平落实到位。
1.明确政府职责,增加教育投入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同时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政府是实施教育均衡不可替代的负责主体,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性,笔者认为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完善教育保障的相关机制。只有政府承担起了对教育的责任,始终坚持原则,才能确保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达到教师间相对均衡
资料显示,多数农村学校管理相对混乱,教师流动性大,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造成农村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学校工作,向城镇学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为了使农村学校能够与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平尽可能地缩短差距,应相应地增加农村教师的在编人数,改善工资待遇,让农村教师这一群体享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或采取各种方式,改善教师工作的周围环境。另外,学校应当适时安排提供并组织新入职教师、在职教师的培训学习机会,及时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共同进步与提高。
3.改革招生制度,实现生源均衡化
经调查,许多学校将班级分为普通班、实验班和加强班,学校规模极大,这正是“择校热”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务必落实中小学招生就近入学制度,加大推行优质初中和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的工作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择校热”倾向,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严禁公办学校举办“校中校”“校中班”和以改制为名的乱收费。在农村地区,要继续建好九年一贯制学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为实现学校生源质量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要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要加强政府教育督导的力量,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工作,淡化对学校等级评估,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配备,逐步消除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均衡发展。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应杜绝“绝对化”,防止把教育均衡等同于绝对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平均分配,防止违背国情国力现状与教育发展规律,过分追求所谓的“平均”,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借鉴历史作出相应的反思并勇于创新,让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全面推行,并惠及学生个体成长与社会持久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6335.html上一篇:对音乐教育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研究
下一篇: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