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能力要求
对于企业来说,希望录用的员工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独立完成岗位任务,这样可以缩短新员工的培养周期,尽快创造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有工作经验或是有相应技能资格的毕业生就备受欢迎。
(二)素质要求
企业在对员工录用前,首先考查员工的基本素质。素质是一个人的根本和是否具有可塑性的基本要素。企业要求的综合素质:一是要能够吃苦耐劳,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在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对企业具有认同感。
二、中职学生就业的优势
(一)中职学生提升空间大
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职毕业生可塑性大,年龄小,思维活跃,知识学得快,思想单纯,敬业精神较强,能将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
(二)中职学生实用性强
中职学校为了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应努力实现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化,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一专多技的素质,以便为学生毕业后实现多渠道就业提供帮助。
(三)中职学生拥有一技之长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进行各类实习实践,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学生选择一项工种作为自己的专业特长,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做铺垫。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可以直接上岗,降低企业培养代价,缩短培养周期。
三、中职教育的误区
(一)技能培养与企业实践不能衔接
大多数职校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甚至到多而不专的地步,学生对每个工种的掌握只有一些基础和皮毛,不能做到精专。学习的技能不能应用于实践,认为只要熟练掌握本岗位或本专业的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生发展的本领和能力,而缺乏实践应用环节,或者实践项目已经处在一个落后淘汰状态,不能适应企业目前或者将来的发展。
(二)技能培养的同时,能力培养脱节
技能不等同于能力,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忽视了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技能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只会埋头做事,不懂得和同事及同行沟通学习,缺乏团队协作能力,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缺少企业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教学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四、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服务,开设的理论课程和技能实践要以企业岗位需要为依据,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始终秉承以企业文化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目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教学”,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开设专业和班级,并有企业制订培养方案和培训方向,学校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企业派遣师傅和学校老师一起实施教学培训,学生培养合格后进入该企业。
(二)提高责任心和团结协作能力
学校应积极加强学生责任心和道德心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学生通过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共同协作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和品尝成功感来提高自己的责任心。
(三)加强技能实践教育,做到学以致用
中职生在校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为了进入企业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本岗位工作,创造生产效益和实现自身价值。如何把所学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让知识和技能直接变成生产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有必要把企业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岗位教育,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变成企业的工作技能。
(四)就业的同时倡导创新创业
中职教育要从如何就业向如何创新创业转变。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的相关课程。虽然没有业务需求,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好的。学校通过知识讲座等方式宣传中职学生创业事迹,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渗透企业文化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在理解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企业竞争压力对学生的职业责任和刺激学习动机。企业文化渗透的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质量意识,以适应专业素质的业务需求。
五、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要想在未来发展中求进步,在社会人力资源培养结构中凸显自己的特色,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要求为培养目标,根据企业要求在技能教育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学生技能实践能力,做好学生和企业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的同时,加强创业教育,这样才能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6563.html上一篇:浅谈幼儿教育中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