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教师教育课程优化的必要性
(一)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教育课程优化提出的挑战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追寻学术前沿,也需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当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这也是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课程提出的要求
一是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需要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新关系。
二是吸收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旨在于培养人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广博的知识是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的需要,也是教师素质不可缺少的。再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实际出发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才能实现高屋建瓴。
三是具备现代素质,提升综合能力。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跟上不断随着时代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不仅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建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会从因特网中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要具有课程实施、评价能力;要具有教育创新能力,成为创新的探索者,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课程文化建设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二、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理念保守
一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现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太多理论课,甚至一些学校的教师培训课程也开设了大量不必要的理论课程,而对实际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课程开设太少,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的课程更少,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机会。这种忽视教师专业实践的课程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重传统知识轻现代科学技术。现行教师教育课程大多是一些传统课程,繁重的经典的传统知识课程内容,很多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些课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对现代新信息、新理论虽然有所讲授,但从对现代教师的要求上,纳入课程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还太少,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同步。
(二)课程结构失衡
一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失衡。在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必修课一统天下,选修课少,即使是选修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不合适,学生想选择的课程少,学生没有自主性,灵活性和弹性小,整个课程结构缺乏自由度,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显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失衡。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的指导思想下,理论课程比例过大,专业理论课程开得很细致,过度强调学术课程,课程理念脱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实践技能课程,对教师的培养有其特殊的意义,教学实践时间少,影响了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应起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陈旧
一是课程内容僵化,前沿性不强。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缺乏针对性、综合性、前瞻性,即使是教育学、心理学也是普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只有概念讲解,儿童心理学、心理健康等内容很少反映在课程中,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联系的内容缺乏,使学生不能将所学习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二是课程内容狭窄,工具性不明显。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很多是对专业历史知识的讲解,加上由于有限的课程选择,使文科很少有介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脱节。工具性、操作性的课程少,应用性和实践性不强,势必会影响效果。
(四)课程评价单一
当前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上课过程,不涉及对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材料的评价,也不包括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形式单一,评价范围过窄,没有认识到对教师教育课程的示范效果、职业素质培养等这些重要因素的评价。此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更是一个主观评价,学生的分数或级别是教师的自主行为,一般只与教师的观点和授课内容相一致,也没有灵活性可言,学生的成绩主要只是最后的考试成绩。
三、教师教育课程优化的对策
(一)课程结构的合理化
一是发展通识课程,简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涉及人类、社会、自然、艺术和其他领域。具体来说,通识课程主要划分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其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马列、英语、人文文化、应用写作、演讲与口语、美术、音乐欣赏、绘画欣赏、诗歌鉴赏、社会和宗教仪式、摄影艺术、健美操等;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生命科学、互联网、科技活动指导、技术应用等。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诸如教师道德规范、教师礼仪、教育法规、当地的特色课程等。通识课程能拓宽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课程,提高综合素质。未来的教师需要有更深广的文化积累,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广博的专业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拓宽历史文化的视野,适应社会需求,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加强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通识课程。 专业课程指师范生将从事的具体学科,如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中文、历史等。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质量是成正比的。但超过一定水平,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质量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中学科专业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课程种类较多,学科专业课程强调深度,课程杂散,不系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薄弱。应减少学科专业课程门类,建立学科综合课程。另外,每个专业建立2-3门核心课程,满足该专业的学术水平,以确保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
二是加强教育课程,注重实践课程。教育课程体现了教师专业特性,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现代教育理论做基础和指导。现在教育课程的比例比重小,又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应适当增加教育课程类别,且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必修与选修课程。选修课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历史教育、道德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学习和发展心理学、教学活动设计、教育管理,教育统计学、教育人类学、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策划等都可以被纳入到教育选修课程,充分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实用的工作,对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必须关注的部分。
实践课程是为学生学的理论知识提供必要的实习。加强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教学技能,而且通过教学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实践技能课程应进一步改革教育实践的方式。教育实践课程分配可以分散在几个学年进行不同的活动:从入学开始,就对师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环节等进行全面的培训;平时让学生多体验,形式可以多样,如去学校实地观察、访问、参观教学设备等,短期教学实习时参与到课堂活动、班级管理和与家长交流接触中,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一个学年集中实习时应配备指导教师。
(二)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一是加强科学教育课程。首先,深化传统教育科学课程。应增加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管理、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课程等,特别是有关教师专业的教育课程,即关注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包括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情感、职业理想和信念、职业道德等。形式可以多样,通过课堂和教学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创设校园人文教育环境等。其次,加强教育技能课程。增加网络教学技术现代化的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以教学手段的现代科学技术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适应对教师综合素质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增加活动课程,加强动手实践,使之更多了解和掌握操作技能。再次,设置自主性教育课程。开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和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开放课程,与基础教育的发展相接轨,如一些话题、小型化、实时性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反映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综合教育课程,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其发展方向,使课程体现时代特征,从而使未来的教师能与时俱进。
(三)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一是建构全面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摆脱以往笔试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客观性和主观性的题目相结合,将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讨论等多形式结合起来,将书面、口头、情景模拟、实践等各种类型结合起来。除了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应多加入一些案例分析,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等实际问题的分析。无论是对教师教育课程本身的评价,还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应坚持多角度,建立多形式、多样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二是设立教师教育课程的质量评价标准。从教学计划、教学指导、教学态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进行有效性的评价,并从评价中得到反馈,使评价变成教学反馈和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三是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指标。从原来单一的对实习生的评价扩展到包括对授课教师、对所在中学指导教师的评价,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准确地反映实习生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未来教师职业素养的基础,对完善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6565.html上一篇:论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职业教育中的德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