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
人的情感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因为人文知识的贫瘠、人生阅历的缺乏,当代大学生往往情感充沛但却思想稚嫩。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充满生气和活力。因此,高校应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充满生气和活力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帮助他们形成美好的人性人格,提高他们的情感调理能力和审美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涵盖人文知识、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和理论体系。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体味人文精神、培养人文追求,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2.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学习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系到一个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一次名人讲坛,就能激起无数学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一场体育竞技,就能引发无数青年拼搏进取的欲望;一次富有人文底蕴和历史传承的人文教育,就能鼓励无数有志之士追求卓越、奋发图强。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这个富有理想和激情、且人生价值最容易形成的阶段接受了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对其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坚定的意志品质
大学生性格、涵养、气质的形成受到文化积累和文化沉淀的影响。尽管所学专业不同,但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影响下,通过人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大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品格,形成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塑造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此外,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个性,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提升抵抗挫折的能力。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进行全面、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现阶段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现阶段,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并且通过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类高等学校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要远大于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往往认为开设人文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单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缺少精心设计、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不仅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也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市场经济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对人们的价值观等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只看重物质利益、忽视全面发展,只看重现实追求、忽视理想信念。对高校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活力、获得经济利益、促进新兴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容易使高校一味地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学校的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使学校教育单纯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要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更要结合新时期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地位
传统教育理念的一大问题就是“重专业、轻人文”。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观念,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高校在按照市场需求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应当转变思路,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专业教育以务实为根本,人文教育则以求真为基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异互补、和而不同。只有在思想上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正确位置,才能够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保证,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发展。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形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在条件。实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要确立人文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要强调大学生知识的全面和平衡。因此,高校应吸收、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整合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逐步建立跨越多个学科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规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建设。
3.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引领者,教师的言行会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无形地影响到大学生,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果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素质知识,这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便利渠道。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责任意识,也要有较高的人文修养。高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与素质,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道德情操得到净化,努力以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师德去感染、影响学生。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与现实、学校与社会、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让他们体察民生民情,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5.创造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提高人文素质的功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对学生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高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通过网络、报刊、广播、微信等多种媒体渠道来广为宣传,树立正形象,传播正能量,通过和谐的校园文化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将其变成对科学研究和人生理想追求的动力,从而推动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
总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只有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6665.html下一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