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1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的职业素质教育在很长时间内是学校给出固定目标,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和学习。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给出的“答案”。因此,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注重课题教育。现在,很多中职院校都在研究怎样提升职业素质教育水平,但由于中国的职业素质教育处于刚起步阶段,很多中职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依然采用的是自己的教育体系,因此,不同的中职院校存在很多不一样的教育问题。
2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背离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课堂基本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在中职课堂上,学生是观众,教师是演员,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是被教师控制的过程。学生必须跟随教师的观点,对教材上的内容加以理解,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所有的思考也是被动的。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被压抑,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太多,让学生自己实践的东西越来越少,时间一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差。
2.2教师自身缺乏创造性
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教学的创造性。教师如果自身的素质低,那就很难驾驭课堂,更不用说让学生喜欢听他的课了。教师要掌握和翻阅一些相关资料,不断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这就需要用很多的相关知识去充实,同时还要经常关注和了解一些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2.3课程制度设置不健全
很多学校都有专业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构成的课程制度,但缺少中职教育的特征。尽管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但通常会将简单的操作、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能力混淆,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此以外,这样分科的教学方式破坏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没有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配合,还会导致学生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3优化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3.1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学生职业理想的培养
要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如谢维和先生指出的,中等教育是否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内部体制管理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涉及到对整个中等学校管理、建设以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应当以市场为导向,让学生根据社会的客体需要和主体的未来职业发展,对自己不同阶段的追求目标及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付诸实践。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规划时,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一个权利主体来尊重,让他们有一个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体验过程。
3.2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第一,教师要打破从前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吸收和学习很多的相关知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同时要经常进行学术性交流,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把创新性的知识和思维应用到教学中的每个阶段。第二,要提高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中职教师如果对现在的教学前沿情况掌握得不够,没有一些相关的实践经历,没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就不能使学生对创新产生兴趣。在中职教育体系的考核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创新的能力指标,比如创新的成果、实践以及一些相关的课题,可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3.3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3.3.1强化中职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中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一定要按照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职业岗位的变化来进行。中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按照职业规划的要求,把目标培养作为重点,紧密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脚步,进一步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运用情况,掌握人才市场的情况,将该地区产业组织与社会人才需要形式作为课程主体结构的根本原则,适度调整人才的培养策略,将职业标准与能力原则作为课程目标,并按照此结构安排课程,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
3.3.2提高中职课程的适应程度
现在中职院校的课程内容有很多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不合拍,在职业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课程规划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学生毕业就失业。根据调查显示,只有19%的中职院校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61%的中职院校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缺乏自信。所以,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否胜任工作岗位。
4结束语
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形成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应该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并在持续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调查研究,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6755.html上一篇:高等院校班主任管理教育之我见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