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1 儿童幸福感
幸福反映的是人们心理的一种积极感受,这种心理感受是与人内在的生命力联结在一起的,简单的说就是一切利于个体生命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积极感受就是幸福感。儿童的成长过程包括了机体成长和心理精神成长两个部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和利用有用的资源造就未来的人,这种成长中的创造性是儿童心理世界发展的动力所在。对于儿童来说,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和阻碍,积极的投入到自己创造成长的过程中就是幸福感的本质。儿童的幸福感通常是与儿童的心理精神世界联系到一起的,一切有助于儿童身心成长的活动、所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都能为儿童带来幸福感。不利于儿童成长、破坏儿童发展创造性的活动不能给儿童带来幸福感。
儿童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因此,儿童获得幸福感就要同时满足物质和精神两种需要,使儿童自身发展的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发展处于平衡状态。认为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就会使儿童感到幸福、或者只是让儿童处于快乐中的想法都是不合理的,要在满足儿童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断提高孩子的智力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发展。
2 学前艺术教育中儿童幸福感中的问题
学前艺术教育的价值不应只重视儿童学习能力的教育,还要重视儿童精神世界的发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学前艺术教育的价值。但是在学前艺术教育中儿童的幸福感普遍缺失,首先是因为人们尤其是家长对幸福感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片面的说,物质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的幸福感增加,但这仅仅是暂时的。对儿童来说也是一样的,物质条件是增加儿童幸福感的必备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水平越高、物质条件越好,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家长在对儿童幸福感的认识上,不能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儿童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而是要在了解儿童心理和成长需要的基础上,补充以物质条件,只有形成这样的认识,才能在学前艺术教育中不断提高儿童的幸福感。
其次,部分学前艺术教育的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个体需要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个体是否能真正体会到幸福感,重点在于当前的活动和生活是否满足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家长普遍认为学前艺术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让孩子上各种艺术班,例如舞蹈、声乐、绘画等,家长只是主观的认为这些对孩子有用,而不考虑儿童的兴趣所在。在学前艺术班中强调成绩和艺术技能,忽视对学生兴趣、潜能的发挥,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儿童在学前成长中严重缺少幸福感,同时也不能发挥学前艺术教育的最大价值。
最后,学前艺术教育中采取的教育模式大体相同,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缺少个体性和特殊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忽视儿童的主体性的学前艺术教育模式,不能有效的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阻碍了儿童幸福感的增加,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 学前艺术教育应让儿童获得幸福感
学前艺术教育应该使儿童拥有积极的心理感受,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儿童对世界的了解主要是在情感上的认识,儿童的这种感性思维表现出了儿童对周围世界理解的直觉性、情感性和具象符号性的特点。儿童在玩耍过程中表现出的语言和行为,就是通过儿童特有的方式认识世界的过程。学前艺术教育应该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教育的过程中拓宽思维、发展智力,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艺术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学前教育中,学到艺术的同时,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前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提高儿童艺术能力,但是也不能忽视同精神世界的需求。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世界相互作用,以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学前艺术教育应在教育的过程中提供给儿童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使学生能在发挥自身特创造性的同时,获得对周围环境和世界的认知,感受到世界和生活的美好,以此提高儿童在学前艺术教育中的幸福感。
在学前艺术教育中,重视培养儿童美的意识,使儿童发自内心去追求和创造美。通过学前艺术教育,使儿童在结束教育的过程中发现、感受、欣赏和创造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前艺术教育中,要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所拥有的个性是创造幸福的源头,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儿童个性是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将儿童视作真善美的创造者,在此条件下,积极教育和引导儿童发展自身的独特个性,满足儿童的个性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完善儿童性格人格发展,提高儿童在学前艺术教育中的幸福感。
4 总结
学前艺术教育应该以提高儿童幸福感为目的,满足儿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强调儿童个体个性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感受,这样才能增强儿童在学前艺术教育中的幸福感,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6936.html上一篇:德育视角下大学思政教育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