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在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同时,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隐藏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中等收入陷阱”是各国经济发展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是我国当前诸多问题中最大的挑战。
经济高速增长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石,依据世界发达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在经济发展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其后续发展的关键。资源的高效使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力量,而教育则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口红利和丰富的物质资源,高投入低产出,加大资源投入带动经济发展,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经济发展动力已显不足。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深化等于人均储蓄减去资本广化。在稳态下,人均储蓄等于资本的广化,恰好能够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资本和替换折旧资本而不引起资本的变化。在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提供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人均产出逐渐增加,经济总量持续上升,但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人口的持续增加,致使人均产量增加速度逐渐递减,直至增长率为零,经济总量达到最高点,此后,为了保持资本和劳动的比率不变,需要将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投资,进而使得资本深化更加困难,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技术作为一个外生因素,具有不断提升有效劳动产量,引起人均产出持续增长的功能,即在稳态下,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比率,工人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及其自主创新的能力。技术进步使我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制造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克服资源短缺,使资源供应满足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求。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先决条件。但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技术能否不断进步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教育与技术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存在,而是一种资源,一种创造成效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新经济增长理论肯定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自技术进步。而国家改善技术增长方面的重要要领域是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改善技术,推动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来源的基础。教育通过向受教者传授前人的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使人们能够便捷的认识世界,使人力资本不断得到积累进而促进技术持续进步。我国虽是人口大国,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将很快结束,从而减缓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将我国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红利,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一致性,教育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改进技术,促进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推动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教育还可以适应并引领产业结构升级,为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知识失业问题;产业中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和技术含量增加,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四、结论
我国要发展经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教育促进技术进步,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改革,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当前应加快教育发展,为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
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同时,严格把关教育质量。随着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教育供给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但就近年来就业状况看,大学生就业困难,失业率偏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我国不仅要重视教育的快速发展,更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教育更快、更好、更健康的持续发展。
2.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完善教育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有所不足。根据世界发达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最快适应经济发展的教育,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专业化人才,推动技术知识的不断更新,适应经济发展对技术不断革新的需求。
总之,教育对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十分重要。教育要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不断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社会生产总效用,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