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高等教育水平与城市国际化内在联系探析

高等教育水平与城市国际化内在联系探析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是指有防卫围墙的地方,是军事防守的据点;“市”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和“市”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在现代,城市不是“城”与“市”的简单结合,而是日益扩展的现代经济活动中心,拥有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系统、商业贸易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科教文化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

  在政治、经济、生活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的发展已从农业化、工业化、商业化的发展阶段,进入国际化发展新层次。各国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极为频繁,地球已经浓缩为一个小“村落”,个体越来越依赖于整体而存在、发展。我国全面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应对世界一体化格局。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许多城市提出了国际化城市的建设方略,与国家战略相呼应。我省也加快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海峡西岸国际化城市群建设。

  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与城市国际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要从城市的国际化成果中汲取养分谋求可持续发展,又以自身的服务和贡献为城市国际化奉献成果。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创新利用这些联系,与城市和谐走向国际化,和谐发展。

  一、城市国际化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城市国际化既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一种状态,又是城市实现国际化的动态过程。城市国际化发展不是壮大城市规模、洋化建筑风格,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标准。首先,要实现物的国际化,即城市设施的国际化;其次,要实现财的国际化,即资本的国际流动;再次,实现人的国际化,即居民的国际往来;最后,要实现信息的国际化,即理念价值的国际取向。城市在国际化进程中,需要提升国际性的经济、贸易、金融影响力;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财团和一定数量的国际资本、人力资源;需要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需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济、科教、文化交流;需要创造国际领先水平的生态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吸引并留住一定规模的外籍居民。城市的这些国际化行动,对城市中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城市国际化给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提供了新选择

  城市国际化进程中,有大量的国际性资本涌入城市,形成新的人才市场和社会背景,对高等教育现有的办学机制带来冲击,促使高等教育改革办学机制,开放办学。2006-2010年,国家部委在厦设立对台文化、科技、农业等一批交流合作基地,厦门市充分发挥对台先行先试前沿平台作用,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8.5亿元,累计对台贸易额194亿元;经济特区范围由岛内扩大到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70.4亿美元,对新兴市场出口比重达到22%。台资、外资涌入以及台企、外企的入驻,给城市的高等教育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带来新的选择和新的资源。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利用这些国际化资源,与新加坡、美国、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坚定了办学国际化的方向和信心。

  (二)城市国际化对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提出新要求

  大量国际性资本涌入城市,会震荡城市原有的产业结构,引起产业重新组合和结构重新调整,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冲击。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在国际化进程中二三产业共推进,建成火炬产业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等工业载体,壮大了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整合重组了23家国有企业集团,吸引友达、宸鸿、富邦金控、长庚医院等台资企业入驻。城市国际化建设带来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将建设现代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将打造13条年产值超百亿产业链(群)、培育发展10个现代服务业产业群,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研究型或技能型国际性人才,对驻厦的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各高校依据厦门城市发展需要制订学校事业发展规划,重新准确定位办学目标、专业和课程建设目标等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以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厦门城市特色和国际竞争力,满足厦门市国际化发展需要。厦门大学要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华侨大学要建成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我国对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集美大学要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多科性大学,厦门理工学院要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有特色、开放式、国际化、海西一流的新型应用型大学,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要建成省级示范校,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要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的民办大学。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等院校从城市国际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确方位和发展契机。

  (三)城市国际化对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提出新挑战

  城市国际化,将促使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公用事业现代化以及通信、科技、商业等行业的生产现代化,并促成企业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综合化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有一批具备全新思维的高层次、复合型经营决策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求高等教育适应现代化需求高起点地加速大学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以及教育环境的现代化进程,走综合化、复合化、职业化、现代化之路,满足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技术服务需要。厦门市火炬高新区已经成为全省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翻一番以上,需要在厦的高校运用现代化设施和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加速远程教学、虚拟教学、资源共享等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进程,与城市国际化步调一致。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紧随厦门市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其中蕴含丰富的建设内容,包括数字化图书馆、仿真实训室、共享课程、人力资源数据库、微课等,对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城市国际化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和课程产生新需要

  按照目前的情况,城市要走向国际化。首先,要发展那些社会需求多、就业容量大的服务行业,为其他行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将发展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物流服务业、连锁商业、信息服务业、广告业、科技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依据城市支柱产业的调整变化和升级需要科学设置专业,依据高素质的研究型、创新型复合人才或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未来岗位需要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厦门市为了实现 “二、三产业共进”、“岛内外一体化”的国际化港口风景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将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互相融合。这就要求厦门的高等教育在原有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类型结构之间调整、渗透与重组,培养适应上述转化中各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所开展的专升本建设,为此所进行的院系调整、专业调整、重点专业建设,皆是厦门市国际化建设对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建设影响的结果。

  (五)城市国际化对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提出了层次化要求

  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形成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激增,要求高等教育低重心和扩散化。在国家政策驱动下,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发达的产业群,正在形成区域性经济区和城市群。我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是海西经济发展规划的“五个发展轴”的轴心、“九个集中发展区”的核心。厦门市处于“九个集中发展区”中“厦门湾发展区”的龙头地位,在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发展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创新产业的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中,正形成由岛内主城向岛外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四座辅城延伸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群、卫星城的形成带动乡村城镇化、小城功能化和老城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岛内主城建设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与商务、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商贸以及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岛外卫星城集美建设陆路交通枢纽及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文教园区,海沧建设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临港产业基地,同安建设以轻工食品为主的优势特色制造业基地、滨海温泉文化旅游中心、城市主要生态屏障区,翔安建设航空新城、对台先行试验区、以平板显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文教园区。厦门城市空间格局要求在厦的高等院校按照各自定位,面向城市各空间发展的不同需求,向上开拓创新技术领域,提高科技研发能力;降低重心,向大众化社区化延伸,给各空间建设输送匹配的技术、智力、人力资源和大众化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开展的校园114查号服务、专业研究所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皆是为了提升社会服务层次。

  二、不同城市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呈现不同特征

  城市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内中心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国际性中心城市的轨迹递进式发展。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市处于国内中心城市的建设阶段,离国际化城市尚有较远距离,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市正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路途更为曲折、遥远。与城市相生相宜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城市和区域性城市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现状。

  (一)国际发达城市的高等教育特征

  处于世界经济中心或全球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城市,其高等教育一般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传递着世界最先进的知识成就,孕育着世界先进的教育新体制。处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拥有世界顶端水平的名牌大学和大师 。名牌大学、特色大学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互依托,是世界的学术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和科技开发中心。以纽约为主体的城市群拥有全美乃至全世界11%最优秀的大学,日本东京拥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法政大学等一批国际知名大学,英国伦敦及周围有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剑桥大学曾经拥有牛顿、卢瑟福、麦克斯韦、汤姆生、狄拉克、凯恩斯等一批盖世的科学家。

  拥有高密度、多层次、多结构的高校群。国际性城市的存在和发展背依发达的区域,与区域兴衰与共。高等教育在发达的区域经济和发达的城市经济滋养下以高密度、多层次、多结构蓬勃发展。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集中了全美70%的工业,纽约地处工业区中心,周围有70多个卫星城,形成密集的城市群。这里分布着270余所大学,仅州立大学就有71个分校。纽约既有哥伦比亚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等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世界知名大学,又有美国陆军学院和美国海岸防卫队学院等两年制学院和社区学院。传统的、卓越的基础学科教育与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社区教育体系共同繁荣,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教育多样化发展。

  拥有世界范围数量庞大的留学生资源。美国是世界国际教育交流的中心,拥有世界34%的留学生,同时又是派遣留学生的大国,其派往德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的留学生占其留学生总数的70%。美国在读研究生中,外国学生约占40%;哈佛的留学生来自100多个国家。牛津大学的留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5%,来自130多个国家;剑桥大学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超过60%;东京大学的2000多名留学生来自60多个国家。大量留学生为这些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二)国内区域城市的高等教育特征

  国内区域性城市的高等教育,其发展环境相对较为封闭,规模较小,课程内容、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的建设层次和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自我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的实力和能力。

  规模较小,教育层次较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体制的影响,区域性城市的高等教育学生来源单一,学生就业受限,因而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缺乏跨区域发展的竞争能力。

  教育内容陈旧,基础条件落后。教育经费短缺,基础条件落后,缺乏现代化信息交流的条件和手段;教材多年不变,不能随社会经济变革而更新,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   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结构单一。专业设置过窄,人才培养缺乏个性,既难以造就具备国际水平的高级尖端人才,又不愿降格能求,低重心满足社会需求,重点大学与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的人才培养缺乏明显的差异,各高校蜂拥培养单一学科型或学历型人才,与社会需求量最大的复合型、技艺型、职业型人才之间供求脱节,出现人才市场人才短缺、成批高校毕业生逗留滞销的怪现象。

  办学体制僵化,办学效益不高 。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招生对象遵循政策规定,学校很难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自我调节。学校建立、专业设置、课程学时、招生选拔、学籍制度等几乎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学校难以办出特色。教育资源相互割裂,难以形成流通的市场体系。受制于招生指标或其他因素,大量的成人教育生源、外地生源、国际生源被拒之门外,一方面造成各类学生求学无门,另一方面高校师生比偏低、办学效益不高。高校干部选拔制度、用人制度缺乏开放性和竞争性。公办高校难以真正实施“聘任制”选拔人才,而民办高校由于缺乏教育资源,也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办学水平不高,国际合作缺乏吸引力。教育环境封闭,吸收境外教育资源限制较多,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渠道狭窄,缺乏创新能力和跨区域、跨国界交流的机会、能力,在国际信息交流、校际交往、互派留学生等方面步履艰难,难以走出区域、走向国际。

  (三)厦门市高等教育现状

  规模扩张迅速。1981-1982学年度,厦门的全日制高校为6所(本、专各3所);2010-2011学年度,这一数字为17所 (本6所、专11所),而在校生人数 由 6600人发展到128470人,增长了19.5倍。

  形成三大文教园区。厦门高校在厦门市划片集中分布,形成思明文教区、集美文教区、翔安文教区。思明文教区已导入成熟期,进驻厦大、国家会计学院;集美文教区位于集美―― 杏林湾,占地28平方公里,目前进驻华侨大学、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华厦职业技术学院等;翔安文教区位于翔安新店,占地4.5平方公里。目前进驻两所公办院校(厦门海洋职业学院、厦门高级技工学校),3所民办院校(华天涉外学院、南洋学院、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

  多种性质、多种层次共同繁荣。厦门市区内既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又有福建省属高校;既有普通高校,又有高等职业院校;既有研究型大学,也有应用型大学;既有文理工商贸综合类高校,又有海洋业、艺术类、医学类专业院校;既有博士生、研究生教育,也有本科生、专科生、高职生教育;既有国内生源,又有留学生;既有数万人规模,也有数百人规模,多种性质、多种层次、多种规模的高校在厦门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建设中竞显个性,共同繁荣。

  与城市经济社会密切联系、融合。驻厦的高等教育无论何种类型何种层次,都把服务厦门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建设风景校园,按照城市产业定位设置专业,按照城市人才需求计划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城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开展多样化培训服务。南洋职业学院在厦门市翔安区建设了占地近600亩的现代化数字型、生态型、环保型校园,其优美的校园环境、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厦门城市新的风景。该校建设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动漫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等5个特色重点专业与厦门市的龙头产业对接,建校11年已经为厦门市各行业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输送了近14000名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

  与台湾高校、台资企业深度合作。各高校利用厦门市独特的近台地理优势和国家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在两岸经贸合作、友好往来开展教育合作。南洋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和厦门理工学院等本科院校都先后加入福建省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台湾高校、在厦的台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扩大建立合作专业,广泛引进优质课程和师资,定期进行师生互换、交流,发挥了对台教育合作先行先试的作用。

  三、高等教育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作为

  高等教育水平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兴衰,高等教育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影响着城市国际化进程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是城市国际化的任务重心。高等教育史就是引领科技文明、服务城市和社会、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历史。因此,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作为城市成员的高等教育必须担当城市国际化赋予的重任,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四个使命,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的国际化。

  (一)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城市国际化输送各层次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使命,高等院校应当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是城市中研究型高校的使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城市中高职院校的使命。研究型高校实施精英教育,为城市国际化输送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高校实施职业教育,为城市国际化输送大批高素质职业人才。

  (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城市国际化提供创新的产业领域和技术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源自于产业经济的竞争,科技创新在竞争中起决定作用。高等教育应主动肩负科技创新使命,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为城市国际化提供崭新的产业领域和技术。世界上几个知识经济发达的典型地区都源自于高水平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水平大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技创新造就了“硅谷”经济,成为美国乃至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以剑桥大学为核心的剑桥科技园,成为英国乃至全欧洲高科技产业和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依托形成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先锋。以厦门大学为基地建设的软件园已经成为厦门乃至海西动漫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高等教育应当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城市国际化提供多样化培训和服务

  各类高等教育为城市国际化提供多样化服务,要主动与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结合,研究型高校要出重大技术和专利解决城市国际化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需要,应用型高校应成为城市接受终身教育、素质提升教育、劳动力转移教育等各类教育需要的培训基地。

  (四)扩大国际合作交流,为城市国际化提供国际关系资源

  知识本无国界,高等教育应面向全球开放,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国际基金组织的广泛交流,推动所在城市与全球的沟通与合作,为城市的发展引入国际优质科研教育资源、国际资本和人力资源,为城市搭建国际化合作的桥梁。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和谐互融共同发展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与城市共同的趋向和选择,是高等教育的第四个功能、城市的高层次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国际化指高等教育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应根据城市国际化发展规划,实施与之匹配的国际化战略,使自身的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携手并进、和谐互融、共同发展。

  (一)共同引进、秉持国际化理念

  不论是城市还是高等教育,在坚守本土、本校特色的同时,都应以国际的眼光,借鉴国际的理念、标准和经验,参与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使城市和高等教育走进他国、他民族的视野,并获得认可、接受和平等交流。

  (二)共同推动人员的国际双向流动

  城市管理者应制订居民国际流动政策,鼓励本市居民到海外旅游、留学、长短期交流学术文化或移民,选派优秀学生到相关国家的城市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参与当地的生活。建设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和温馨的人文环境,吸引外国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组织来长期或短期访问、居住。扩大与海外多个城市的合作共建,推动城市间居民的国际性交往。

  高等院校应加强海外留学生的招生宣传,扩大海外生源。与海外高校合作办学,在海外建立分校或在本市建立海外高校的分校,形成师生国际交流制度,在引进国际水准的师资和课程的同时,也为师生出国学习创造机会。

  城市居民的国际性性流动给高等教育带来新鲜的血液和国际影响,高等院校的海外合作和师生交换给城市带来外籍居民和多元文化。居民、学生国际双向流动,尤其是大量外籍居民涌入,为城市国际化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人力、智力、技术。

  (三)共同提升城市居民的国际化素养

  城市国际化发展要求城市居民必须具备较高的文明素质和国际化素养,因此,城市管理者应该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的教育,普及英语,提高居民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对外交往的能力。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向市民介绍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增进市民对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理解,提高涉外沟通能力。

  高等院校要以国际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视野出发判断事物;在课程上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在国际社会中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懂技能、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城市国际化需要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为城市输送国际化需要的居民和建设者,提升城市居民整体素质和国际化素养。

  (四)共同强化城市的国际吸引力

  生态优美的宜居环境、健康发达的社会保障、文明和谐的人文氛围、先进现代的基础设施等,是构成城市吸引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城市管理者应该科学规划,兼顾城市的格局、生态、经济、交通、能源、信息、科技、教育和民生等城市元素的各个方面,提高城市的宜居条件和国际吸引力。厦门市经济特区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市,围绕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的定位,正大力建设“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提升城市的国际吸引力。据厦门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厦门市接待入境游客162.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1%。1997年第一届“9.8”国际贸易投会吸引了6200多名海外客商,共签订外商合作项目2714个,外资金额146.3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成交额11.02亿美元;2000年第四届共签订合同项目1261个,利用外资金额50.01亿美元,协议项目577个,协议外资金额44.7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成交额7.86亿美元;2010年,共签订各类投资项目639个,总投资金额224.1亿美元,同比增加41.5%;利用外资192.4亿美元,同比增加43%。厦门城市国际吸引力逐年提升。

  高等教育必须提高内涵建设质量,加强国际标准的基础能力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学科、专业或课程,培养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师、名家,输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力、人才和技术,提高国际合作能力、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吸引力。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以建设国际化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不仅建设了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数字型、生态型、环保型校园,而且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台湾亚洲大学等境外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交流、教研合作关系,并已取得招收海外留学生资格,正酝酿创立华语学院或海外华语分院,创办师生交流、培训机构,显露出向国际化迈进的气度。

  城市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资源和背景,是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形象和窗口,是城市国际吸引力的组成要素。南洋职业学院和在厦的其他高校的国际化行动,丰富了厦门市的国际化内容和渠道,提升了厦门市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吸引力。

  (五)共同繁荣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城市物质文化属物质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筑、园林、教堂、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交通工具等;城市精神文化属无形的意识或生活状态,如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艺术、宗教、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城市国际化过程中,随着海外长短期居民数量的迅速增加和海外企业、国际资本的涌入,海外其他城市、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进入城市,同时,出国交流人员和留学人员的回归也带回异域的文化。在国际化进程中,城市既不能摒弃自身的传统文化照搬外来文化,也不能故步自封抵制外来文化,而应该传承历史传统和文化,将境外文化本土化,将本土文化国际化,创造既符合国际价值观又富有本土传统特色的城市文化。厦门城市文化整合特区文化、台海文化、闽南地域文化、土家文化和高校文化,以影视动画、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项目和“9.8”国际贸易洽谈会、国际马拉松赛、海峡论坛等国际性的经济、学术、文体交流活动,推进城市文化的大繁荣。

  高等教育通过培育校园精神、制度、行为、环境等方面的文化特色,促进校园传统文化与所在地地域文化、国际合作高校及其所在地文化的交流,完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命,建设富有学校特色、地域特色和国际影响的校园文化。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是海峡论坛的分会场、国际马拉松赛的参与者和服务者,从厦门市的各种国际性活动中汲取精华,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涵盖管理细节的制度、规范师生行为的标准、知识和技能的竞赛具有国际水准的校园环境为载体,将校园文化与合作企业文化、厦门城市文化、闽南地域文化、台海文化、南洋文化、国际文化融合,创建人文关怀氛围浓厚、开拓创新气氛浓烈、诚实守信风清气正、兼收并蓄气度雍容的南洋校园文化特色,既以文化育人,又以文化创立南洋国际化品牌。

  城市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断吸纳、传承、借鉴和创新,创造出城市文化的繁荣;高等教育参与城市的各种文化活动,并将特色的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繁荣城市文化。

  城市像一个生物有机体,它的健康依赖于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和合作,取决于各组成部分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内部各组成部分和谐、平衡、相互协作,外部城市整体才能健康循环运行。高等教育作为城市的子体,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履行着城市国际化的责任和义务。高等教育子体和城市母体一起,共处于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中,共同朝着国家和省“走出去”发展战略指示的国际化方向,相依相伴,携手前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11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