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00-02

  我国自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这个以注重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在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才质量、教学环境、学生就业等。在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加强以追求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做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文本,教学以学生为本”[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普遍凸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引入,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解决途径,即以推动高校科普教育推动大学生学风建设。

  一、科普教育:大学生提升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1]。我国学者对于国民科学素养的关注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能见到最早的关于大学生科学素养研究的是方遇顺1982年4月发表在《上海高教研究》杂志上的题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文章。2006年2月,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制定并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确定了活动的4类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针对每一个重点人群详细制定了任务及措施。在这个详细的《纲要》中,高校学生群体没有纳入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可能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传统观念中,“科技”素质全完取代了“科学”素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科学”的内涵基本趋于“技术”化,“科技”一词频频用来指代“科学”。从国家科学管理层面上看,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这三个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其业务范围(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清晰地反映出“科学”的“技术”化思想,这是狭义的科学观。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当首先树立大科学观,即:能够容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或东方科学、西方科学等人类所有学术领域的科学观。这个科学观中,虽然各个学科门类互不相同,但都共有一些基本要素,即包含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及科学精神四个要素。

  科学知识、方法与科学思想、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但这两个面在科学活动中有着不同的推动角度和运作机制。科学知识、方法是一种科学能力,缺少了能力,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科学思想、精神是一种科学态度,缺少了科学态度,就不可能有科学活动的责任感,不可能有锲而不舍的科学品格,不可能产生最优的科学成果。

  不同的推动角度和运作机制决定了科学知识、方法与科学思想、精神有着不同的获取渠道。在一般情况下,前者主要是靠专业性科学教育来获得,后者主要靠科学普及性教育来获得。就高校范围而言,学生日常的专业课程学习属于前者,课外学术活动、社会活动等的参与属于后者。

  由此,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绝对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课的教育上,还应当重视科普活动的教育意义,应当通过开展科普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进而提升全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目标。因此,在高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一环,也是必由之路。

  二、科学素养: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是:部分学生学习诚信缺失,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态度浮躁,理想脱离现实,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2]。针对学生存在这类学风问题,除了从学生的主观角度进行积极引导外,还必须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改善学风环境方面进行积极影响。

  在高校积极倡导大学生参与科普活动,可以达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目的。以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为例,课外学术项目的实施过程将会促使学生调动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强化知识储备、提高应用能力。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会暴露出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从而,激发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内在愿望,形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在获得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后,形成的正能量将能更加促使其对于新知识的渴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以满足其对更多的知识需求,大大提高自身素质。

  最重要的是,随着科普活动参与次数及程度的提高,参与者将会认识到专一的知识结构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实践发展需要的,从业的能力必须通过大学阶段的刻苦磨砺、潜心钻研才能得到提升,一专多能的个体素质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变为理想与现实的转化通道。这无疑会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进一步明确化和正确化,因此对于学风建设将显现为正引导趋向。   随着科普活动的良性发展效果逐渐彰显,群体效应将会催生良好学习氛围形成。科普活动的群体参与特征,将会使学生通过价值认同,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氛围,以群体压力的形式,将群体的价值判断潜移默化地扩散开来,从而形成一种氛围,这将是进一步构建积极向上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良好环境和重要保障。

  三、实践策略:科普活动促学风的路径指引

  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重视以科普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品质的养成。“第一课堂”教育主要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教学过程,“第二课堂”是科学精神、科学品质的养成过程。前者是后者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创新。因此,要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实验室等资源条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学科特点,设置形式多样、由易而难的科普活动体系,建立稳定的科普活动运行机制,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参与机会,吸引学生的关注率、引导学生的关注点、拓展学生的关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科普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普遍关注、积极参与为基本出发点,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获得科普体验、增强科研热情为诉求点,以培育知难而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品质为终极目标,从根本上改变科普活动走过场、科普参与看热闹、科普活动无实质结果的现状,通过科普活动的体系化设置,完成填充学生课余时间、挤压负能量课余活动的目的,为学风建设从课堂走向课堂外、形成学风建设全时段覆盖创造良好的载体。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利用与“第一课堂”联系紧密的专业学科竞赛为抓手,引导学生建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所在学科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教师积极参与学生问题的解决过程,给予适当帮助,避免保姆式的协助方式,注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学生的关注视野,逐步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拉动学生完善自我知识结构的内在动力,达到向“我要学”转变,完成学风建设由外部作用向学生主体内化的良好发展趋向。

  约束与激励并用,努力将科普活动的开展从初始参与的约束化向加大激励机制的自发化发展,这是构建科普促学风长效机制的必要一环。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参与、树立典型的方式,追求科普活动参与者的祛精英化效果,营造人人均可参与,参与便有收获的良好氛围,先进帮扶后进,团队构成多元,将有助于实现科普促学风的效果最大化。

  通过科普活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利用科学素养形成良好学习风气,这是学风建设多元化发展的一条措施。这种措施的实现,需要学风建设主体的长远规划,其效果的取得有时间上的滞后性,但是,其产生的效果将比其他措施来得更为深远,对于学生自我成长的意义也更为重大,良好的科学素养带来的不只是学生学风的转变,带来的将是学生人生的重要一笔财富。因此,这不仅仅是学生学风养成的一条途径,也是以人为本的内涵式教育发展理念的一条实践途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15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