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全书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序言主要说明教育的价值;第二部分前景主要说明时代发展和人类面临的困难、社会团结与民主、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第三部分原则介绍教育四大支柱、终身教育;第四部分方针主要阐述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师的任务与要求、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国际合作;第五部分主要是委员会成员各自总结个人观点;第六部分附件介绍委员会的情况。
全书重点围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民主的关系、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和对应的教育阶段、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推广终身教育来表达社会各阶层、各领域所面临的困难和希望实现的目标。
一、内容分析
回顾书中的各个章节,不难发现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终身教育和与和平民主两个主题而展开,这与委员会成员的职业和出身有着莫大的关系。委员会大部分的成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主要话题就是经济与民主,所有讨论的问题都是从发展本国经济和扩大国民民主两个目的而出发的。推动经济发展、建立民主社会的有效方式就是推动全民教育、推广终身教育、普及民主思想。
首先是经济方面,基本矛盾中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使得经济出现了停滞乃至倒退。但是教育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资源,教育的需求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社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又会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通过第三章“经济增长到人的发展”中反复提及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知道: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生产的效率,同样也会提高消费者的素质进而追求更高的生活享受进而扩大内需。不仅如此,教育同样会带来更过的机会和机会不均等性,这就迫使人们不断的参与继续教育,保持终身教育来维持和扩大自身的竞争力,这样一来国内的经济流通程度增大带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对其他国家具备科学技术优势。其次是民主方面,阶级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从第一章“基层社区到世界性社会”和第二章“社会团结到民主参与”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财富和机会的不均等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教育,通过教育普及尊重他人、妥善处理共性和个性差异、建立共同准则等思想,达到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上述的目标是建立在一个全民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人才辈出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书中第四章“教育的四个支柱”、第五章“终身教育”和第三部分“方针”说明只有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让人们首先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才能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发展高等教育进而才能更好的生存。学会认知的前提是基础教育,学会做事的前提是中等教育。只有完善这两步,让人们具备最基础的互帮互助的意识、达成最基础的生活准则才能共同生活。通过中等教育保证人的各方面自由,结合职业培训也就是所谓的继续教育,提供各种才能、人格的学习机会,产生成功就业的手段,让人们学会生存。最后通过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高等教育,推动科研、革新、教学、培训、继续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不断创新,这就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如何把握好教育“四大支柱”、终身教育来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提高人员素质,尤其是培养基本就业能力的中等教育和英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二、启示
(一)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
葛剑雄教授曾在齐鲁大讲坛做过一篇名为“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的报告,对“钱学森之问”究竟是“单纯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是“中国有关教育的各种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其中不少观点与《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不谋而合。葛剑雄教授提出“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这一观点,包含了我国教育目前的三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英才教育欠缺和西方文化入侵。
首先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第四章“教育的四个支柱”和第六章“从基础教育到大学”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在教育上的投资逐渐加大,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好的普及。这本应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但却在中等教育环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也就是学生不会“做事”。中等教育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其作用在于培养才能,要充分考虑个人差异,结合个人未来就业倾向进行栽培。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将上大学、上名校为唯一目标。目前所有的高考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往往是按照专业热门程度和大学名气来选择,中等教育完全没有培养学生最初的就业倾向,没有提供基础的职业技能培训,高等教育也完全没有结合社会就业的供求环境,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学的专业没兴趣、毕业生的专业和社会需求完全不对口。
其次是英才教育,这也是“钱学森之问”的根本所在。阿勒穆夫蒂在委员会报告结束后写的文章“英才教育:为培养人才而投资”让人感触颇深。他提出“教育要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和接受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所提出的各种新的挑战。”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却和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没有多大的区别,近年来各类学术科研项目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选拔人才做出了贡献,但大部分高水平的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下只能准备新一轮的应试教育――考研。通过考研的学生是否具备真正的科研素养暂且不说,很大一部分又只是为了增加就业筹码。英才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制定出适合学生的不同天资和需要的更加丰富的教学计划,但在我国现今是难以实现的。原因与第七章“教师探索新的前景”中提及的非常相似:每年学生扩招但师资力量有限,使得高校没有能力去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不能做到师生互动,更不用说制定对应的培养方案;教师本身能力有限,没有做到终身学习;高校没有尽到扩大教师职能范围的义务,没有为教学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对应做足准备。 最后是文化入侵,就业和英才培养影响的是社会发展,文化入侵则是影响国家的根基。随着经济增长,我们迎来了信息技术时代。正如同书中第三章所说,技术进步对个人和集体生活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掌握自身的发展,但现实是教育远没跟上技术的发展,没有给人类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应对的能力。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出国读研“镀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原因是我国企业、社会各阶层追捧海归,根本原因却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通过各类传播手段,让我们陶醉于到西方的“先进”,社会产生了“海归”是优秀人才的错误思想,这造成的影响就是中国顶尖的人才逐渐流失,没有条件深造的人才不受到重视,出国归来的镀金者却在社会如鱼得水。与此对应的却是我国部分高校盲目效仿西方的培养方式却具备相应的培养能力,并以出国留学的人数来逃避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为社会做出了错误导向。
(二)建议及解决方案
首先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把握好教育四大支柱,尤其是学会做事,从中等教育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倾向,尽早使学生自己职业规划。当然由于国情因素,要求一下子扭转师生的学习观念是不可能,我们能做的是在高中之前的学业压力并不特别大的情况下,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列入考核范围,考核的标准应当由社会人士共同制定。此举的目的并不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而是让学生在高中三年以高考为主的情况下能够在进入高校之前拥有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按照自己的意愿报告对应的高校和相应的专业。高等教育要与社会需求向匹配,基于市场供求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并在后续并引入职业技能培训。此处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同于中等教育阶段培养职业倾向的就业指导,这是以帮助学生毕业后妥善就业适应社会为目的的技能训练。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学生能够学会“做事”,是一个从资格到能力的过程。学生毕业后的文凭仅仅是一个资格,这是我国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职业技能培训看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严格把握好“学会做事”的标准。
其次是英才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紧跟时代潮流。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大学毕业后去工作,依旧有不少学生是以学术为目标,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因材施教,在确定其学术志向后可以不急于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而转为科研培训。对于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为其选择特定的教师,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开战教师培训。书中第八章提到政治当局的作用,我认为所谓的英才并不是单纯的搞科研,首先应满足社会的选择。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才,因此政府要做好调研,选择英才培养的专业和人数。最后还要保证终身教育,人才是相对的。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保持师生的终身教育,才能让教师有资格培养学生,英才保持其竞争力
最后是文化入侵,首先是高校不能以出国人数为借口逃避就业现状;其次是学生摆正心态,做真学问;最后是社会心态,不要盲目崇洋媚外。因此应该从基础教育做起,从小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在“认知”环节让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孩子天生并不知道崇洋媚外,这种思想是通过信息技术还有周围环境得以传播。要根绝就要控制好孩子生活的环境,包括学校和家庭。就教育方面而言,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是从根本上杜绝人才外流和出国镀金现象的唯一方法。
三、结语
委员会希望从各个层面来表达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以此罗列出现在面对的种种问题、受到影响的教育的各个环节,最后给出对应的方针。我国目前存在三大教育问题:就业问题、英才教育欠缺和西方文化入侵。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英才教育欠缺则直接影响我国科研领域的发展并降低国家竞争力,西方文化入侵造成的人才外流和国内各领域人才参差不齐则直接动摇我国根基。报告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甚至是给出了解决策略。
就业问题应当从中等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并在高等教育开始响应的培训,保证学生“学会做事”。英才教育应由政府主导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要保持终身教育维持高水平科研能力。文化入侵应当从基础教育做起,培养正确的“认知”能力,学生、高校、社会要共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从根本上杜绝人才外流和出国镀金现象。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