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树立崇高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理想是指路的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在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立志”,由此逐步形成他“立奇志”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他在1917年4月1日发表的平生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识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这期间,他的人格理想也随之进一步得到确立,学习目的更加清晰,就是为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而学习,“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做奇事”的人生志向。1917年8月他在致友人信中表明:“大同者,吾人之鹄也。”谋人类全体的幸福,实现“世界大同”。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理想信念是人们心灵世界的内核,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方向。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鼓舞人们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巨大动力,是青年人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古人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价值观为奋斗理念。从古至今,亦是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具有那种伟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就牢固树立远大和崇高理想信念。在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应在于满足自我利益狭隘的范围和金钱财物的物质层面,而应定位在人的精神方面的实现并为满足大众利益的范围去追求。毛泽东早年就有远大理想,他常以“大丈夫当如是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
毛泽东的伟大理想,是心怀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他思想中不动的根基。那是一种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幸福观,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一生使命,人类全体的幸福,实现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而奋斗不息。
理想是阳光的,它能使人们由浮躁走向踏实,由彷徨走向坚定,并走向成功。面对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有一部分青年群体中,存在有知识无思想,有目标无信仰,有欲望无理想,有青春无热血,理想信念淡薄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广大的青年中,加强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的教育。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青年正能量,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以积极、健康、阳光的人生观、集体主义的价值为导向,才能做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坚实而明智的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家园,为人生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源泉。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社会的需要和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完善的人格品质,在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生目的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全面文明进步。
二、吸收优秀文化,塑造精神之魂
时势造英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时势不仅造就伟大的历史人物,也造就出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又引领伟大的时代。毛泽东思想正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是深深根植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沃土,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产物。
为改造中国的指导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共识,是中国先进分子群体性的自觉选择,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也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发展,它又产生于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
旗帜就是道路,就是方向,就是目标。在青年时期对“主义”的探求是毛泽东矢志不渝的目标。1920年,他给新民学会一位会员的信中强调指出:“要改造中国的坏空气,固然需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的旗子须立在大地上,即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集中体现了劳苦大众的利益和愿望。所以毛泽东的力量源泉说到底还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传统的文化既是科学的文化,又是大众的文化。应该不断正确培养当代青年的文化观和审美观,培养当代青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从理性思维角度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我国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在我国当代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败坏腐朽文化和庸俗堕落文化泛起。大部分年轻人中尤其是年轻干部及较高层次教育背景的大部分人普遍缺乏艰苦条件及复杂环境的考验和磨砺,抵制诱惑的定力不够、很多人往往容易迷失方向,中途“夭折”。缺乏基本的对群众情感,脱离基层实际劳动,脱离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诉求。一些新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内容体制中的深层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精神空位、价值缺席。
三、投身社会实践,铸就中国梦想
《七律?到韶山》开篇:“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七律?答友人》结句:“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这两个“梦”,都关乎于中国。第一个“梦”,旧中国那些流逝的黑暗长夜难明的岁月应该咒诅,那是一段噩梦;第二个“梦”,讴歌新中国朝气勃勃、壮美秀丽的画图,那是好梦。毛泽东结束了一个时代的噩梦,又开启了另一个时代的好梦。毛泽东从年少时期起,将一生的个人梦想全部汇入了实现中国梦的大的洪流之中。“‘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学习毛泽东除噩梦、追好梦的宏伟抱负、人民情怀、奋斗精神和世界胸襟。
“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征途中怀揣着富国强民的青春梦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纵使身无分文但却心忧天下,担负国家民族之命运,用改天换地的伟大勇气、信心和气魄,才会迎来了“玉宇澄清万里埃”、“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美好新社会。人生难得几回搏?敢于追梦,勇于追梦,才能善于圆梦。回忆往昔,橘子洲上面对浩荡湘江,天高云淡描绘出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美河山,描绘写意出上下一片红的祖国未来之愿景。中国梦想的终极意义也必定在于红色梦想,红色中国。
人生因梦想而放大,人性因梦想而辉煌。梦想是美丽的,它是心底最深的期望,美梦也成为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信仰。实现自己的中国梦需要博汇广聚,点亮奋斗的青春,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感召带动更多周围群众,不断激发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283.html下一篇:新丝路与双语双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