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刍议

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刍议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248-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未来社会中,网络会成为主要的社会神经系统,并且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网络相比较人类社会其他的发明而言能够给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个体带来更大的影响。而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衍生物,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网络文化环境改变了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工作的背景,而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工作做出重新审视、认识以及思考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工作做出创新的重要前提。

  一、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应当尊重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的本源价值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现实中遇到问题都会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网络能够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带来如此大的转变,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于网络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并让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道德生活追求都得到满足,这体现了网络文化对人生存发展的道德本源需求的适应性。网络文化带给人们的环境对于让德育工作体现出以人为本、推动德育工作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紧跟时代步伐适时更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人本理念

  道德教育工作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这项工作对社会个体社会化发挥着推动作用并对社会关系产生着调节作用。网络文化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感、道德情感产生着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为道德虚无、责任感缺失以及道德情感淡漠等,甚至出现侵害他人、违法犯罪的行为。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思想以及行为的影响已经十分广泛和深刻,而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已经得到大学生群体自身的普遍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我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变革发展任务,所以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更直接地体现出了为社会发展而服务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虽然体现出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工具价值,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本身的本源性需求。而这一偏重道德教育工具性和忽略人本性的问题在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传统的德育教育将道德当作与人的发展以及幸福感没有关系的清规戒律,强调德育工作对人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的束缚性。但是事实上,道德规范对社会矛盾发挥着调节作用,而其根本目的在于让人在生存与发展中具有更好的条件。并且道德规范要推动人的社会化,也是为了维护人在生存和发展中的良好环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工作的本源价值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所以,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应当重视人的发展需求,凸显出德育教育推动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避免由于德育工作目标的变动而迷失德育方向导致德育工作动荡和摇摆。只有用德育工作的本源价值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才能够发挥出德育工作推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才能够在稳固德育教育根基的基础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与魅力。

  (二)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核心内容

  尊重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的本源价值要求在德育工作中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核心内容。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看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影响发挥着积极作用,也产生着消极作用。虽然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和危险,但是由于网络文化倡导着知识与科学,体现着自由的观念和平等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发奋图强、积极进取。所以网络仍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网络文化中所提倡的理念所具有的价值导向意义是不言自明的。网络文化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求知欲望增强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充分体现出了网络文化作为德育资源推动人生存与发展的德育教育本源价值,而高校则应当认识到网络文化的价值并对网络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让网络文化在大学生发展和成长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二、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应当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一)基于网络文化满足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不同需求

  人的内在需求推动着道德动力的产生,而对人的内在需求的满足则是让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人最本质的需求是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而言,这一需求显得更为突出。当大学生道德的形成建立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之上,那么道德的形成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所以网络文化环境中德育教育的开展重视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能够确保德育教育实效。而反观传统的德育教育,由于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且德育教育内容也并不完全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于这些自身不感兴趣的教育内容,又怎能期望能够在养成大学生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方面发挥作用。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使许多大学生的学习认知产生了改变,而这种吸引力产生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文化所提供的资源能够满足大学牛的需求,并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以及行为产生的影响,也是基于网络文化对不同层次的人学生不同需求的满足,所以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满足和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追求是让德育教育工作获得实效的有效途径。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在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方向,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是基本的要求,而大学生群体的内在需求决定着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提高过程中对外部材料的选取。而这些外部感知材料的获取主要来源于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在信息化的网络社会,网络文化就是扮演着一种信息源的角色,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感知材料。但是与传统德育教育不同的是,网络社会中并非所有信息都可以成为道德认知的对象,同时网络社会中也不存在权威来严格制定大学生必须选择和接收哪类信息,在大学生自愿选择下获得的信息才能够对大学生道德汰知发挥影响。网络文化中丰富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求知欲产生着刺激作用,在信息的海洋中,大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爱好来浏览网站并选择信息,而那些与大学生需求以及爱好不符的信息,即便是具有更强的德育教育价值,也不会被学生接收和感知,所以这些内容所具有的德育教育作用也无法得到发挥。许多高校为了强化网络德育工作而创办了以德育内容为主的网站,但是事实上很少有学生浏览这些网站,而浏览这些网站的学生也往往处于特定需求,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将显示社会德育的内容简单地搬到网上并不能够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三)注重道德教育与受教者的交互

  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应当重视德育教育中的交互。传统的德育教育将灌输作为主要的手段,无论是家长对孩子的灌输,还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由于学校需要按照主管部门要求来规定德育教育教材,所以学生总是处于被动位置,只能接受指定的德育教育内容。大学生在过程中的接受出于自身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以及对长辈和教师的敬畏。而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成熟的心智水平,并且与社会的接触也越来越广泛,所以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以及内容已经不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内化。由此可见,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趋势。网络文化环境下强调交互性,这决定了灌输式的德育教育必然会被淘汰。交互行为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取向,在依靠网络开展的学习、娱乐、交往中都需要开展交互,这种交互行为是大学生以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据而产生的自主选择行为,也就是说不仅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的单方面行为无法推动德育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并且即便是教师重视德育教育中的交互,但是如果交互过程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则德育教育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见,社会德育工作以及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都需要建立在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体现在民主权利需求、文化享用需求、情感需求以及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而网络文化在能够充分提高大学生的了解社会与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感知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也就是说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内在的需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网络在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中重视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重视发挥出网络文化在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方面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三、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应当强调大学生现实道德素养的提高

  网络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行为以及道德思想和价值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现实道德和网络道德的冲突时往往会选择遵守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由此可见,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会对网络中人们的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另外,在现实社会中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对不健康的内容进行自觉抵制,而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淡薄的大学生则容易在网络世界中对自己过于放纵,这也决定了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强调大学生现实道德素养的提高。

  (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现实道德素养

  在网络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现实道德素养能够有效地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发挥规范作用并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利益集团以及阶层对利益的诉求以及获得的利益都具有差异,这导致了道德追求与道德观念差异以及社会矛盾的产生,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会做出具有差异的道德评判,所以对大学生现实道德教育的强化,需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来实现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二)重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系统的稳定性

  大学生的现实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系统的稳定性。事实上,网络文化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淡薄的法律意识,淡漠的人际关系,模糊的道德认知以及日益下降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是通过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认知能力决定的,大学生只有在具备持久而稳定的道德能力基础上,才能够在复杂且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中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并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引导大学生提升道德扬弃与批判能力

  现实道德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中所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进行遵循,因为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许多能够反映人性和谐发展和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道德值得我们去接收、传承和遵守,但是也存在一些戒律与观念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甚至有些道德文化是与人性不符的,所以这些内容应当被抛弃。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当前社会中的道德文化也有一些不能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这些道德文化应当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得到改革。另外,当前社会中的个体利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使道德诉求以及思想文化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面对这些多元化的思想,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包容,另一方面则应当引导大学生学会判断与选择,坚决抛弃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

  (四)注重将优秀的道德精神纳入现实道德观念体系

  网络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秉承和倡导的民主、公正、平等等理念。同时,网络文化环境下道德观念的产生并不是在权威引导下形成的,所以网络文化中的道德元素被纳入现实道德观念体系也更加能够符合人们的真实需求,所以将网络文化中优秀的道德观念吸收进现实社会道德观念体系是构建与丰富现实道德观念体系、强化大学生现实道德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为走在社会前端的大学生,网络给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从学习方式到思维模式,再到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网络的冲击,道德意识也被网络不断进行着格式化和重塑化。由于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46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