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师生关系中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征
(一)对教师权威的轻视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于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自尊心逐渐增强,要求脱离对成年人的依赖与管教的独立意识也迅猛增长,要求独立的意识增强;对于一部分逆反心理过强的大学生,有时表现对学校、教师的权威表现出明显的不屑、不顺和不恭。
(二)自尊心明显强于中小学阶段
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闯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如今终于“修成正果”。在这种优越感和荣誉感的驱使下,当代的大学生自尊心明显增强。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诱导,他们不免就会对教师的这种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耐烦,甚至渐趋厌恶与反感。
(三)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注重自身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同于中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不再仅仅局限于用卷面的考试分数、年级的成绩排名或者教师的表扬批评来衡量自己,而是开始从社会的方面和角度来认识与评价自己。这不仅是自我意识趋向成熟的表现,也是自我评价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的表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对自身有着正确、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分析时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和特点
(一)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专制
“尊师重道”一直教师观念中处理师生关系和问题最好的方法与标准。由于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教师教学管理过于严格、在学生面前的姿态过于严肃,使得学生在教师面前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与言语,不敢讨论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敢发表自己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与看法。教师的“领导式”的管理手段,使得师生关系形式上下级的不平等关系,造成学生心理受抑,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发展。
(二)师生关系的冷漠
高校中,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师生了解严重缺乏。相比中小学严格的班级授课制来说,大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大幅减少,师生几乎只有在课堂上有所交流,除此就没有更多的接触。且对于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来说,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低,大学学生的身心发育基本成熟,独立性增强,朋友圈与交际圈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化,因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也自然减少。师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的关系才越来越疏远与冷漠。
(三)师生关系的放任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大学教育中,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只是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相比中学与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处处的问题的过问与了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态度。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对教师也是持放任的态度。逃课已经是大学生的家常便饭,他们不愿意与教师过多交流,对学习缺乏责任感,课堂不良行为如睡觉、玩手机等早已稀松平常,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极少。师生关系就像匆匆的“过客”一样,彼此间可以没有任何感情。
三、高等教育中如何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要想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将先从自身下手。
(一)主动深入了解学生
大学里,老师奉行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自由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对学生放任自流、不寻不问。教师只有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情况,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为后面的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应主动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先了解,才能建立信任,才能构建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爱护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应对学生进入大学后自尊心的迅速增强,教师更应以一种平和、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应该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待,要相信他们有进行正确选择与判断的能力且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与思维模式。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以此来建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
(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认识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直接的、互为主客体的认识关系。身为教师,在学生面前为其展示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树立鲜活的榜样。要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教师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会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抓起,在平时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不忘以多种方式进行“加餐”,紧随当代教育形势的变化,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让自身的教学方法更加贴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与学生达到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奠定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