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特点
(一)理想信念教育比知识教育有更大的难度。知识教育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矛盾,它所强调的是对一定概念的接受和理解,是为了认识客观对象,而理想信念教育要解决的是相信与否、践行与否的问题,不仅要求接受和理解概念,认识客观世界,更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
(二)理想信念教育更注重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内在需要。与知识教育不同的是,这些主体性的表现对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更大。理想信念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主的教育,它必须以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基础才能顺利进行。然后,他们通过自身自觉的省察、评估、反思、反求、体验等自我教育过程把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念逐渐转化为内在的立场、观点、态度,内在的约束力等,进而形成坚定的信念和行为模式。
二、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方法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民主原则。要站在平等的地位,克服以权威自居、居高紫下、硬灌式的说教方法,与受教育者平等讨论,以理服人。理想信念问题属于思想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用行政手段来实施理想信念教育能招致受教育者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反感厌恶。
(二)科学原则。理想信念教育遵循信仰生成的规律才是科学的,才能取得实效。所以,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建立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信仰,首先要让他们“信”马克思主义,“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然后,由“信”至“爱”。只有使大学生“爱”马克思主义、“爱”共产主义,才能达到真正的“信”,进而真正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
(三)实效性原则。讲求实效是改革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方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可行,并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谋求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新发展的若干路径
教育者要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变化,努力谋求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新发展。笔者认为,当前,谋求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新发展应遵循以下路径: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相互对应、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工作方法,二者各有其特点,同时又密切联系。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效果的取得,有赖于二者的结合与互补。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显性教育方法是理想信念教育者运用的主导方式。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原先那种较为单一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也被对信息的选择、判断、整合的学习方式所取代。因此,单纯的显性教育已难以完成对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塑造,它必须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互相补充,共同发挥出最大效益。
(二)继承、借鉴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改进,坚持继承、借鉴和发展的主要原则有:
一要继承我国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党成功地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理想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成功的方法,仍是我们今后理想信念教育要继承和掌握的方法。
二要借鉴国外的有益成果和经验,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充实、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三要善于从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归纳总结新的方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许多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复杂的环境,面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学生实际,洞察和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寻找并把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要求与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将正确的教育原则生动地体现在灵活多样的方法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时代特点,反映教育规律的新方法。
(三)“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许多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是个人感情方面的事情,没有必要进行强行的知识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搞清楚理想信念与知识及感情和意志等的关系,确立理想信念教育的“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的方法。
理想信念是知情意的合金,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要把“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结合起来。对于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而言,首先,教育者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教育,讲清为什么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性和理性逻辑性的力量让大学生信服。其次,要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以情感人”。仅有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认识还是不够的,要确立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需要大学生投入极大的感情,产生热爱和敬仰之情。没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热情,就难以建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真正的信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576.html下一篇: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积极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