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态度上:坚持批判继承、转化、发展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保守落后一面,精华与糟粕相互结合。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时,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知识结构、理想追求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转化、发展是我们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三种方法。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之上的,有其形成和发展特定的历史环境。因此有些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批判的继承是我们对待传统道德最基本的态度与方法。“继承,就是经过批判分析之后,取其正确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抛弃那些错误的、消极的、没有价值的东西。”[1]转化是赋予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必然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为整个封建社会服务,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但不能因此否定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当代社会价值。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需要我们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转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之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服务。发展是传统道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实现转型,获得新生。”[2]在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时,既要体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又要体现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提高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二、内容上:坚持先进性、贴近性、现实性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3]“优秀传统文化卷帙浩瀚、博大精深,其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其内容之深奥,形式之华美,情感之充沛,表现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4]只有正确的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容,才能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时体现出它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时,所选择的内容一定是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例如“仁爱”价值观、“重义”道德观、“和为贵”和谐观、“重勤俭、讲孝道”家庭美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精神、“民为邦本”“贵民”“重民”精神。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家长制、小农意识、消极保守、固步自封、重利轻义等消极的思想和观念,我们要加以否定、加以排斥。同时,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专业背景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习、贴近生活”的原则。只有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只有传统文化能够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只有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精神动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才能增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拉近传统与现实的距离,最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方式上:坚持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大多数工科院校而言,没有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科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失。在此背景下,“两课”的课堂成为工科院校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工科院校的“两课”教师,一方面要承担“两课”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无形中也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要增强教学实效性,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自愿地对所学知识从认识理解到情感认同,然后升华为理想信念,最后转化为行动指南。”[5]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觉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任课课程、教学章节适时的讲授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两课”教学过程中,使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课堂教学。特别是制作内容丰富,富有吸引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讲解激发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再次,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让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课前布置热点问题,课中讨论、演讲等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理论,学习知识,增长实际才干。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交流讨论,以此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两课”教学是强化工科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要发挥其他渠道的作用。作为高校的领导要在思想形成统一的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条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BBS、微博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举行关于传统文化的国学讲坛、专题讲座、征文、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可以开设《古诗词鉴赏》《古典文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在全校形成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传播手段,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四:考核上:坚持课堂与课外结合的评价原则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目的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起健全人格、良好的人文素质。因此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评价原则。在考核方式上,应把课堂考核和课外考核结合起来,突出传统文化在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上的教育功能。在“两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所任课的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采用小组论文和小组答辩的方式。从论文的选题到撰写,到修改定稿的整个过程,学生都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样无形中就会对传统文化有所认识和了解。将学生撰写论文和答辩的情况作为“两课”教学中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也可以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作为评定奖学金、优秀干部重要的评定指标。当然在评价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简单的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课堂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利用传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而言,更主要的是要走出课堂。“利用团日活动、周末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民族节日等适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课堂上枯燥的说教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还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围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溯源、发展、创新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6]同时,也要走出学校,将课堂所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将所学所知所感外化为行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