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民生关系到人民最基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民生直接关乎老百姓的幸福。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建设事业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促进社会整体事业向前发展的核心所在,是巩固党执政能力的基础所需。而教育问题是民生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解决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教育问题的现状
对我国当前教育问题的现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参考,也是探寻社会教育事业如何向前发展的依据。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有了逐步完善,通过持续的改革,我国教育形式和手段日趋完善,素质教育、远程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等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各类职业教育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的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教育不公平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地区内部之间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差距较大,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仍然面临多重障碍,有些城市“择校费”问题依然严重,一些地区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仍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并相对短缺。
二、保障和改善教育问题的对策
教育是强国之路,教育关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作为民生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现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大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间、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一方面,由于偏远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教师的待遇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去偏远地区教学,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偏远地区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从而影响了偏远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偏远地区的学校还存在着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现象,这也严重制约了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速度,从而拉大了城乡间、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因此,要想缩小城乡间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就要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偏远地区的教育教学环境,更新教学设备,提高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教师到偏远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设立城乡间、地区间的教师轮换、互换制度,加强城乡间、地区间的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二)打破户籍限制,解决农村籍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难问题
户籍制度还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入学贵等问题。这些孩子要想跟随父母在某个城市上学,往往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甚至还需缴纳昂贵的入学费才能入学。那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弱化户籍在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上的制约,而且要逐渐消除户籍在流动儿童入学方面的影响,打破一系列条件的限制,取消交纳“入学费”的不合理做法,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本地户籍的孩子一样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和受教育机会,从而真正实现我国教育的均等化发展。
(三)大力培养高素质教育者,合理配备教育资源,彻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短缺问题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校还存在着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环境高低优劣之分,一些城市的“择校费”问题依然存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以下两方面去做: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者,将这些高素质的教育者输送到各个学校中去,保证各学校的教育者都是高素质人才,即所谓的“好老师”;另一方面,要合理配备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环境,重视各学校的整体建设。只有全力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才能彻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短缺问题,才能严格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制度的有效实施,才能彻底解决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环境不同而出现的“择校费”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结束语
中国的稳定与繁荣,中国发展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而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因此,要想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教育问题,发展好我国的教育事业,就要解决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的教育弊端问题,就要从完善教育制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入手,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895.html下一篇:数字时代教育类期刊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