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原本是位颇有建树的物理化学家,在他生活的年代里人们普遍崇尚逻辑实证主义。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也逐渐发现了原本知识体系的缺陷,对于这种客观主义认识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波兰尼将其研究重心从物理化学转向了哲学和社会科学。1958年,他在《个人知识》一书中集中阐述了默会理论的来龙去脉。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波兰尼还将“隐性知识”、默会理论的思想拓展到了艺术、神话以及宗教领域。“波兰尼认为,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个人想象力的整合,而我们也必须靠想象的努力,才能够把握艺术品、个人默会认识在艺术创作鹤艺术审美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①”波兰尼提到了艺术创作,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默会理论也同样适用于艺术教育体系,并对完善艺术教育机制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二
迈克尔?波兰尼提到的这种“那些模糊的、难以用言语描述的知识”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感触应该更为深入。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的康尔教授在《默会认识论对艺术教育的启示》一文中作过最为贴切的比喻:“我可以熟练地拉琴且一言不发,或在二十首类似的音乐作品中挑出我演奏的那一首且一言不发。②”同样,“我可以熟练的作画且一言不发,或在二十幅类似的美术作品中挑出我绘制的那一幅画且一言不发。所以可以说:我知道这些东西,尽管我无法清楚地说出或几乎无法说出我知道的是什么。③”在这一段中,康尔教授其实是从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教育者的双重身份角度来阐释波兰尼所说的“隐性知识”这一概念。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这种“隐性知识”的体现和其教学区域的尴尬相比数理化学科更为明显。波兰尼在《意义》一书中提及艺术的创作,认为生产一件艺术品的的过程是一件无法被完全预测的事情,它只能够被隐约把握。由此便体现出艺术教育的复杂性和局部不可控性。
当然,作为艺术教育者却不能因为艺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就断言艺术教育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必要性。
三
中国著名女演员、制片人叶璇在《金星秀》节目中谈及自己与电影的缘分,叶璇从小在美国长大,一边上学一边打零工,彼时她去应聘了一个租录影带的工作,看了很多电影电视剧,叶璇认为从来不曾想过做演员的她,其实在很早就接受了电影的熏陶,对于今日的成就,当日的熏陶似乎成了她冥冥中的启蒙导师。这种熏陶实际上即为波兰尼的默会理论,我们必须明白,当前我们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便是植根于默会知识,“可以言述的知识”相比于“难以或不能言述的知识”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耳濡目染的熏陶的作用往往要比刻意技法的灌输更加有效,对于叶璇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案例自古以来更不在少数,而那些音乐世家、演艺世家、书画世家的后人也更容易接受环境的熏陶,早早便崭露头角。
此外,默会知识利用熏陶的教学方式对于传授那些“不可言说的知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音乐中的情感,我可以不用说:阿炳处在社会底层的生活让他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但从来没有轻口言及一个苦字,后人却从他著名的二泉映月中感受到了极大的悲苦,从此二胡成为了抒发凄苦的代言乐器;对于舞蹈中的形态: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在独舞《雀之灵》中的绝妙表现,没有人会否认那就是孔雀,然而,时至今日确再没有任何舞蹈家能再现其中的玄妙,杨丽萍本人更不是善于言辞之人,对于这样的舞蹈,只有通过默会才能被欣赏。
最后,默会理论能够再艺术界以及艺术教育界立足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其利用熏陶对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者的个人标准和艺术审美的促进是多方面的,也符合当下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
简言之,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在中国艺术教育界被推广的前景一片良好,对解决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有着积极可行的意义。
注释:
①李白鹤.默会纬度上认识理想的重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7.
②③康尔.默会认识论对艺术教育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 2014(0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7949.html上一篇:浅谈中职舞蹈教育质量提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