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无为而治”思想
老子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它蕴涵着三个概念:有为、无为、无不为。
1.“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
“无为而治”是一种领导行为和管理效果的高超艺术,是管理行为中的超脱、适度、使众和感化。“无为”不是“不为”,不是一无所为和无能为力,更不是妄为、随意而为、违道而为。“无为”是从“无为”的态度去“有为”,对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有为而为之,应出自事物之自然,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2.“无为而治”思想对学校管理的启迪
老子主张行道不能违背规律,否则"有为"就是――乱为、妄为。老子的这种管理思想没有因二千多年的岁月而磨灭,反而经受住了千千万万实践的检验。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管理思想,赋予了传统无为而治思想新的时代内容,“自信有为,敢于无为”使之服务于现代学校管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由无为达到无不为,促进每个员工积极、主动、自觉地工作,逐步达到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二、学校“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实践
学校之为在于培养人才,以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善用人的方法来培养集体主义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体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达到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1.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
(1)推进“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管理理念。无情决策,有情操作,“依法治校”强调的是纪律、秩序,“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文关怀、人本化管理。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很多两难问题。如果严格按照“法规、规章制度”来办事,可能造成管理缺乏人情味;反之,如果事事“以人为本”,则很容易出现偏颇、感情用事,导致管理无序,使法规形同虚设。制度制定要从内容上做到两者兼顾,融“柔性”和“刚性”为一体,既体现科学性,又反映民声、民意。内容阐述上要避免太教条,讲话留有余地,处理问题留有空间,这样在碰到棘手问题时,工作不致于陷入被动,真正体现出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2)创设民主协作氛围。为了实现“无为而治”,学校营造了一个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的宽松环境,让民主在这个环境中充分滋长。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学校管理者要始终以一个谦恭的学者、懂礼贤下士的智者身份听取老师们、学生们以及社会的意见,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广泛借鉴,善于选择,以商量的口吻、以平和的心态蹲下身子与人交流,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依据具体实际做出正确的方案。
(3)建立激励奖惩机制。“学校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精神需求等诸多人本因素的制约。”多年来,学校实施“以奖惩培养人”,认真研究奖惩措施尺度,能使多数人通过努力可得到奖赏,避免了奖赏过多无激励效应,过少使人畏惧不前;罚过多易引起人们的不满,过少又会降低约束力。要以评估激励人,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教育成果予以及时分析,反馈评估结果。
2.以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引领学校
学校工作中我们坚持知人善用,注重协调,“用己智启动众智,用己力发挥众力”,把管理者的能力、性格、气质、特长等个体差异与各项学校工作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让其优势互补,形成一股合力。
(1)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的健全是“无为而治”的基础及和谐学校建设的良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制度如法,以理服人。首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要经多方讨论形成共识,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其次,制度的执行要坚持公正、公平。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
(2)实施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教育管理策略。实施素质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教育观,但前提是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有效兼融。人本原则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与培养,个性既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别性的一面,我们要让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让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
3.以“人本”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学校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立足于“人本”,着眼于文化育人。一所好的学校需要有好的校长,更需要有一个好的学校管理的文化结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广泛发动全体师生员工总结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班风、学校精神等文化要素;其次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把学校文化灌输和传播给师生,从而形成共识,并进一步营造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校工作、学习氛围;第三要定期举行体现学校精神的理论讲座、演讲、征文、文艺演出,以及其它主题活动,把学校教育价值观念口号化、标语化,并通过道德讲坛、黑板报、校史馆、标语等方式展现;第四要把学校的文化精神融入到各项考核制度当中,通过严格执行制度来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达到学校文化价值观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
三、学校“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思考
当今,官员渴求政绩,校长、老师渴求上线率、重点率,家长们望子成龙,使孩子们疲于奔命地应试,有做不完的作业、读不完的教辅、补不完的课,给孩子减负往往是一个美丽的妄想。办教育的关键是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不是对教育瞎折腾。要教育学生恪守道德标准做好人,让教师、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书、想问题。
1.教育教学评价标准需“无为”
学校要有无为之心,淡化功利意识。首先是改变片面以“升学率”论英雄的观念和做法。现在整个社会特别是家长需要调整对教育的期望,给学校、给教师、给孩子减压减负。
2.学校教育教学观念需“无为”
我们广大教育者要调整教育心态,戒浮躁,摒弃哗众取宠之心,坚持“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教育是对于学生成长的守望,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到“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很多时候我们尽了力就问心无愧了。教育不可能无所不能,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一个弱国变为世界强国,永远也不可能使一个弱智变为天才。
3.学校教育教学作用的定位需“无为”
教育要尊重规律,懂得分数是次要的,成才是主要的;升学率是次要的,人格塑造才是主要的;政绩是次要的,学生的未来才是主要的。眼下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过高,使广大的校长和教师心理压力太大,整天疲于奔命,也使得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社会的方方面面出了问题,总习惯于拿教育说事,好象教育是万能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8439.html上一篇:礼仪教育与中职德育教育
下一篇: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