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培养“审美人”――新常态教育的理性应答

培养“审美人”――新常态教育的理性应答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5-0050-04

  【作者简介】陈铁梅,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江苏海门,2261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作为孩子未来的参与者,学校教育有必要追问:毕业离开校园,孩子将带着什么出发?他们将成为怎样的人?

  一、心灵敞亮,是“审美人”应有的精神纹理

  姐姐安之和弟弟安东虽然已经从学校毕业,但是姐弟俩依然是学校很多孩子羡慕和崇拜的对象,不仅仅因为“玩”贯穿了他俩的所有生活,更在于他俩“玩成了我们学校的‘大咖’”。确实,姐弟俩喜欢美术,安之举办了一次又一次个人画展,安东的“安东漫画社团”开办得风生水起,但他们没有停留在“展示和交流”这一层面上,而是认为“美术一定还能发挥出更大的能量”,于是尝试将自己的作品拿去参加慈善拍卖会,所得8000元义款全部捐赠给慈善基金会,用于大病患者救助。姐弟俩喜欢旅游,而且常常是主题式的自主深度游历,“跟着王澍看普里兹克建筑学奖作品”,“跟着鲁迅游绍兴”……他们满满的收获常常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分享――向老师申请一节“游学课”。于是,融合了地理、历史、文学、艺术乃至经济的演讲常常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辩论,而博览群书的姐弟俩说:“这是对美的固化,也是一种传递。”又一年,他俩青海之旅的收获“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因为这次的收获是“爱的流淌”――在看到贫困山区孩子生活艰难后,他们拿出所有的压岁钱捐赠资助了14名藏族孩子的生活学习……“人只有在美的追求中,才能把自己的灵性呈现出来,使我们的世界笼罩在一个虔诚的,富有柔情的,充满韵味的光环中。”[1]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安之、安东的心灵正在打开,他们的生命成长不再停留于天性的满足,而是超越了个体需求,追求审美人格的高贵与丰满,从自然人逐步走向了人格健全的“审美人”。

  “审美人”,在美国哲学家麦金泰尔看来是一个在生活方式、状态和观念上能按照审美原则进行取舍的人,在朱光潜看来是一个对生活和世界持一种非功利静观态度的人。这样的人,在面对正直与奸诈、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怯懦、美好与丑陋时,会选择前者。光明磊落、心灵敞亮、善良悲悯是他特有的精神纹理,生长在他的灵魂上,并继续沿着审美走向再生长。“审美人”的精神纹理有着多重维度。

  首先,对美善有敏锐的觉察。山河大地,日月星光,本是自然的存在,之所以能以美的存在而成为审美对象,是因为人能对它们进行有意味的品读。一个“审美人”,在与自然美景相遇时,会瞬间被美“击中”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而陶醉其中,忘乎所以,犹如为山崖美景热泪盈眶的列维坦,犹如面对凡?高作品《杏树》激动流泪的陈丹青。因为他面对美的时候,能调用知觉、感受、理解、想象等审美认知系统,激活情感的、审美的、道德的、幽默的等诸多心理能力,敏锐地“嗅出”蕴含其中的那份宁静、灵动、纯粹、和谐、美好,继而与善良、尊重、关怀等心理品质相容相契,让心灵自由飞翔,灵魂安宁平和。也就是说,“审美人”拥有为美而感动的能力。

  其次,对物象有独特的解读。世界博大奇妙,纷繁复杂,“审美人”能在平凡中发现它的美好,从表象中觉察它的独特,在寻常中解读出它的精妙。一轮清月皎洁,李清照会发出“淡云来往月疏疏”的审美感悟,苏轼会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审美理解,而俄罗斯画家克拉姆斯柯依则有《月夜》、法国德彪西则有《月光》的审美创造。而这,超越了器物功用,也超越了功利欲念。

  第三,对生活有诗意的追求。即使生活日复一日,“审美人”也能跳出现实和逻辑的羁绊,在精神愉悦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丰满。他懂得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懂得欣赏艺术的趣味和灵动,懂得珍惜千年文明精髓,懂得着衣打扮、居室格调与人的角色素养的和谐,像挽救中国古建筑的林徽因那般“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2],豁达,睿智,让日子有意义,让生活有诗意。

  第四,对生命有由衷的敬畏。“审美人”知道生命的严肃,身份、金钱、利益、权力,这一切在生命面前都微不足道。他知道生命是宇宙间最伟大、最奇妙的造化,所以他会认真地活着。同时,他会珍惜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这个生命也许是一朵花,也许是一只鸟,也许是一棵树,也许是一个人,也许仅仅就是空气中的一株蒲公英。但是他知道,他要做的就是尊重这个生命的独特存在,并用生命静静聆听另一个生命。他知道,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生命的相互依偎、相互取暖。悲悯,是他的信仰。

  生命独特,“审美人”彰显的长度或者厚度一定不相同,但是都会回归到一点,那就是成为一个会生活的人。

  二、培养“审美人”,是新常态教育的理性应答

  1.孩子心灵“正负数”不断博弈,是学校教育的重大挑战

  会生活的“审美人”是有魅力的人,所以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渴望将其精神纹理烙刻得深一些,更深一些,然后作为最好的礼物安放进孩子们前行的背囊。

  但是,我们心痛地看到各种人性的丑陋:以美的名义在北京故宫拍摄低劣恶俗的镜头,以欣赏的名义在世界文化遗迹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反欣赏行为,以收藏的名义贩卖、盗窃毁坏文物,以追求美的名义杀戮大象,以爱的名义毁灭另一个生命。那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中,人们的道德方向感变弱甚至“迷路”,灵魂无处安放。   生活中,“正数”与“负数”之间就这样不断冲突着,拉锯着。对于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孩子们来说,“审美人”的精神纹理还没有发育成熟,心灵常常处于迷茫之中,学校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从“艺术家”到“审美人”,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走向

  一说到审美,就会联想到艺术。艺术,是人类伟大灵魂的伟大创造,是美的探索者精神世界的浓缩与展示。所以对“审美人”的渴望就自然而然地寄托在艺术教育上。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使孩子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沟通以及审美能力。“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与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3]家长、教师深谙此理,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艺术教育日渐被重视,就连社会上的艺术培训班也受到家长的热捧。

  但是,“审美人”并不等同于“艺术家”,并非所有会画画、会唱歌、会乐器、会舞蹈的人都能成为“审美人”。因为“审美人”的精神纹理的形成,除了要有艺术滋养之外,还必须有体育游戏的加盟、人文素养的养育、科学知识的吸纳。唯有如此才能达成“灵魂的转向”(柏拉图),“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李克强)。这一过程绝不会一蹴而就、轻易实现,而是需要时间的锤炼,慢慢走,慢慢来。

  而学校教育能为“转向”提供足够丰沛的资源――完备的课程、专业化的师资、健全的管理等等――能从各个层面帮助孩子在面对社会各种现象而产生心灵“正负数”博弈时,不仅正确评价和判断,更能从真假、善恶的层次上升到美丑的层次,继而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培养“审美人”,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

  三、审美人生,是“审美人”培育的必然朝向

  新常态下的学校教育正在以自身的优势帮助孩子提高审美素养,丰满人格;远离浮躁、焦虑,成为“审美人”,实现审美人生。

  1.释放学科教学的审美因子

  传递真善美,是学校学科课程的应有之义。

  孩子们学习科学课程《摆》,尝试将小铁球挂在长短不一的线上做摆,目标是探究摆的速度与摆的长度的关系。他们做一个拨动一个,嘻嘻哈哈笑着将脑袋跟着摆一起左右、左右地晃上好一会儿,老师也笑着由他们玩耍。是的,玩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有责任帮助孩子学会玩耍。慢慢地,孩子们安静了下来,因为15个长短有序的小铁球制成的摆,在做“集体操”的过程中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同时摆动几秒后,小铁球的运动轨迹就开始呈现X形、S形、螺旋形等奇妙的状态,犹如一名舞者在晓风与残月下长袖翩然。再看孩子们,一个个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紧紧盯着,唯恐遗漏了哪个微妙的但又激动人心的细节。有趣的是,摆似乎要挑逗一下孩子们,看似渐渐要停止的时候,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曼舞,原本渐渐释放了紧张状态的孩子们不禁高呼:“快,快,又开始了!”“哇,太美了!”“这是为什么?”一趟求真之旅,叩开孩子心扉的,首先是美。

  学科课程作为学校育人的基本载体,美的内容、形式、结构、特征、内涵,必定隐映在知识和规律之中,有的一目了然,例如文学、艺术;有的“藏”在知识的背后,例如物理、化学。但是无论“藏”得多深,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都能寻得见,找得着。品读季羡林《幽径悲剧》,领悟的是悲剧之美;玩味剪纸艺术,领悟的是乡情的淳朴之美;操练广播操,领悟的是运动的节奏之美和身体的和谐之美;解析立体几何,领悟的是空间之美;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领悟的是化学结构之美……学科教学,只有尽可能释放审美因子,才能触动孩子心中最柔软的那个地方,帮助孩子们朝向“明亮的那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4]学科教学在学生面前,架起一座通往真、善、美的桥梁,帮助学生唤醒心灵深处那沉睡着的价值――博爱、诚实、善良、忠勇、公平、正义、宽容等等;帮助孩子获得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美的褒扬和对恶的评判的经验,然后逐渐内化至自己的灵魂深处,从而形成对事物更为完善的看法,剔除人性中的丑陋,促进内在自我审美意识的形成,甚至自觉糅合成一种审美标准,在将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这一审美标准去安身立命。这样,学科教学就无限靠近了它的使命――超越知识的审美情感升华。

  2.柔化学校文化的审美导向

  学校文化以至真至善至美为理想追求,唤醒着师生的生命成长。它无论是性质上,还是价值上,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不是个性的,而是共性的;不是外求的,而是内生的。唯有此,才具有巨大的规范、激励、引领作用。在“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信念支撑下,校训、校徽、校歌、楼名等学校文化载体,都被剥除刚硬外表,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自己,理解世界。

  “从弱小渐渐成长为强大,一步一步蜕变中,我们终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雄狮。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雄狮高傲的头颅永远朝着东方,那是希望和光明。我们需要狮子捕猎时的猛、狠、快,去抓住人生的目标。现在的我们,也许并不优秀,也许还算不错,但还可以更好。我们需要不断向上,磨砺自己的爪牙,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超越。未来,福布斯榜上的第一位可能就是我;未来,站在奥卡斯金像奖领奖台上的可能就是你;未来,我们都可能是狮王,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是可以预见的未来!”校徽设计征集一等奖获得者媛媛这样陈述她对美好事物的理解。这,不仅关乎审美感悟,更关乎对灵魂的唤醒。

  教育在于唤醒。美感,需要浪漫唤醒。

  “开学仪式”“期末庆典”“毕业仪式”,每年的各类颁奖典礼,都是美好事物的创造者的舞台,是师生展示生命的舞台,它也许不精致,也许不绚丽,但它摈弃了“浮躁”与“唯智”,唤醒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体验,消除机械、刻板、麻木,牵引着孩子们不断求真、向上、向善、尚美,心胸豁达,志存高远,真正成为一个有生气和活力的人。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其实,反之亦然。学校教育要努力帮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常鼓励孩子们走出教室,去看自然,去看风景,去看一草一木,唯有此,孩子们才会感受到烟雨蒙蒙、万物复苏的曼妙,才会体会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蕴含的色彩对比、动静对比、节奏对比的美,才会体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境,才会为美得惊心动魄的一地白玉兰花瓣而不忍踩下。“不忍是善的最高境界。”就这样,“人心一点灵明”(王阳明),他的美感复苏了。

  当孩子们感觉到美的时候,便满足了一种生理“需要”,那就是快乐。“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不完全取决于客观的外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内在的感受,取决于个体对问题的看法。”所以,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再而转化为感性审美愉悦及审美回味,形成一种关乎未来的观念系统,补充进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的审美力量与审美能力之中,丰富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潜能,完成从“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的完美历程。这就是审美理解的远期效应――完成了审美情趣的提升。

  从不建议学生在热门时间去挤旅游景点,而是收拾心情走进乡间田野,去感知日常世界的如诗如画――远山黛色,遍野的油菜花丛中,祖母微笑走来,这不就是一幅动静有序、色调和谐的油画作品吗?烟雨朦胧,粉墙黛瓦间一抹绿色从马头墙上斜依下来,这不就是吴冠中笔下墨色润泽、水天一色的水墨画吗?奔向大海,踩着文蛤,听着涛声和回港渔船上渔民嘹亮的号子,这不就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农民画吗?光影之美、色彩之美,惊心动魄的美、细腻温婉的美,大山大水可以给予,身边的平凡小景更贴心意――我们就生活在一件件美术作品里,只要自己的心愿意。

  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一次次审美活动,就是在提高孩子们的审美眼光,丰厚着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影响着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帮助孩子们练就一双随时发现美的眼睛,练就一颗通达善良的心灵,练就一股以美为依托的内心力量,以此阻挡生活的艰辛和困顿,不再麻木、恣睢地活着,而是明亮地、欢快地、乐观地生活。于是,他的人生就成了诗意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和价值。

  朱光潜先生说:“人类最高级别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学问、艺术、道德,无一不是心灵的活动,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至高幸福的境界。”[5]学校教育,正在努力帮助学生获得这种至高的幸福,解除人生精神上的饥渴――真和美的需要的饥渴,获得人的最重要的能力――辨别美与丑的能力,发现世界的美好,发现人生的乐趣,发现生活的完美,慢慢揭开心理“黑箱”,认识自己,成为一个“审美人”,开始他的诗意生命,他的审美人生。他的心灵绿地,阳光普照,春暖花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846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