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和,是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周围世界的文化。当儿童进入学校之后,校园应成为儿童文化滋长的乐园,但学校教育却常常忽视甚至压抑了儿童文化。校园儿童文化的建设,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危机:
(一)学校教育对校园儿童文化的压制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为儿童提供了相互交往,形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机会,但其成人化、规范化、目的性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儿童文化的发展。
1.成年人的干涉
从事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都是成年人,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观察儿童的行为、态度和思想,忽视了儿童文化。影响学生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成年人对儿童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实中的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过分的强调对儿童文化的干涉,用成人文化中的价值和标准要求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旦学生生活中流行起某种游戏,教师便开始惶恐不安,甚至以影响学业为由采取压制措施,扼杀了儿童的游戏精神。
2.过分强调的规范化
学校教育有严密的组织形式、系统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学内容,是规范化的教育活动。教师也秉承“教不严,师之惰”的传统观念,在严格进行规范化教学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的行为举止规范化,“两手放好,两眼看老师”的动作从幼儿园开始,就成为了上课标准姿态,以致于中国学生在课堂中的安分守纪,常常让外国来访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惊讶和困惑。过分强调规范化的学校教育,必然遏制学生的创造力。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曾对此感叹:“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了对儿童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忽视了儿童本性张扬和个性突显,使得儿童文化的自由与随性受到了压制。
3.过分强调目的性
学校教育是为达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考试是衡量教育目的实现与否的一种方式,但却常常被本末倒置,成为了教育的目标。学校迫于升学率的考虑,以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为目标,重视知识文化的灌输,忽略儿童本性的发展,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观念也延伸到了儿童,使之过早与儿童文化分离,形成十年寒窗苦读日,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时的追求。
(二)现代社会对校园儿童文化的冲击
现代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观念的转变都给校园儿童文化带了冲击。
1.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普遍的社会观念中,孩子被看做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而不注重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没有看到儿童文化巨大的潜能。因此成人对幼儿过多的干涉,将成人文化的观念强加与幼儿。成人社会充满了竞争,这助长了家长、学校超前教育的观念,为了是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往往在孩童时期就以学业为衡量好孩子的判断标准,像孩子灌输竞争意识,并主要以成绩为竞争内容,要求孩子以牺牲玩耍和与同学交往的机会为代价学习功课;用成人文化中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约束儿童。
2.社会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得到空前的发展,网络、电视占据了儿童大量的闲暇时光。不可否认,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儿童通过获得知识和信息,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过多的以来网络与外界交流,是儿童缺少对周围世界的生活体验和与同伴的近距离交往。现在,电脑游戏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传统游戏,儿童越来越没有机会交往、共处,离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远。
二、儿童戏剧与儿童文化的相通性
儿童戏剧是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一些儿童戏剧是创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蕴含了丰富的儿童文化,还有一些儿童戏剧本在创作时并不是专门以儿童为接收对象创作的,因为恰好适应儿童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儿童广为接受。这些儿童戏剧都蕴含了以下儿童文化特征:
1.充满想象和创造
儿童文化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儿童戏剧的情节设计、舞台表现都恰好符合这种文化的需要。如中国儿艺的《马兰花》中,勤劳善良的小兰能够死而复活;北京儿艺的《红领巾》中,顽皮的小少先队员通过穿越时空感受革命精神。作为儿童戏剧的对象,儿童也是是儿童戏剧参与者。如台湾九哥儿童剧团的《东郭、猎人、狼》中与观众的互动设计:大野狼被抓住了怎么办?儿童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需要对剧情的发展、矛盾的解决进行创造性思考。
2.游戏精神
儿童文化的本质精神是游戏精神,这与儿童戏剧有相通之处。戏剧本身包含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戏因素。模仿是儿童的天赋本能,儿童通过模仿来探索周围的世界;角色扮演是儿童进行生活体验的途径,为儿童在真实角色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如包蕾的《小熊请客》的取材,来源于儿童“过家家”的游戏。通过小熊请小猫、小狗、小鸡来家中做客,唯独没有邀请好吃懒做的狐狸的故事,使儿童在游戏中了解了几种动物的食物,也明白了不能好吃懒做的道理。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戏,进行了生活体验。
3.扮演者的亲密交流
儿童文化是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儿童文化中的成员有一种亲密感。在儿童戏剧参与中,儿童需要与同伴进行大量体能相近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亲密感。 三、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的途径
张金梅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儿童戏剧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儿童戏剧教育”界定为:在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儿童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种审美教育。将儿童戏剧用于教育并非新的议题,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已经把戏剧用于儿童教育上,进而发展成各种流派,如英国的“剧场教育”(Theatre in Education),美国校园的“创作性戏剧活动”(Creative Drama)等。儿童戏剧各流派的研究取向分化为“本质论”和“工具论”的角度,前者将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培养儿童的戏剧艺术审美能力;后者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当下已经出现了“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趋势。如英国的“剧场教育”中,观众参与剧场,增强了儿童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既满足了儿童的戏剧艺术创造和表演的欲望,又强调了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我国儿童戏剧教育走进校园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港澳台地区和沿海发达城市已开始尝试并初见成效,内陆地区发展缓慢。香港演艺学院张秉权教授曾总结了香港学校的四种戏剧教育模式:将戏剧作为课外活动的学校戏剧组;将戏剧作为独立科目的戏剧教育科;将戏剧作为教学法的教育戏剧;将戏剧作为学习经历的教育剧场。在2001年,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的教育改革中,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加入了“表演艺术”课程,确立了戏剧在儿童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将戏剧纳入了艺术课程,并对九年义务教育各阶段儿童应达到的戏剧表演能力做出要求。在上海,面向中小学戏剧活动已经开张的红红火火,形成了“课程内戏剧教学”模式的戏剧普及教育,“课外学生社团”为主流的戏剧精英教育两种模式。湖南地区已有部分中小学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戏剧教育,但并未推广普及。
结合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研究精髓和国内儿童戏剧教育实践经验,考虑湖南地区校园儿童文化建设实际,笔者认为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可参考以下两种途径:
一是将儿童戏剧社团融入校园。据统计,全国有3.8亿少年儿童,而专业的儿童剧团只有24家。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中,专业的儿童戏剧表演很难在校园中普及。结合戏剧中艺术元素的教育特性,利用儿童表现欲望和表演天性,通过儿童戏剧社团的形式,将戏剧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进行专项训练,不失为将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校园中的儿童戏剧社团既不同于专业的儿童剧团也不同于一般的儿童戏剧活动,应兼顾活动过程和演出效果。既将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也将创编、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作为儿童学习的手段。注重戏剧活动过程中儿童的自由想象和创造,通过一段时间儿童对角色的体验与诠释,儿童演员之间的交流与磨合创作出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儿童戏剧作品。通过儿童戏剧活动过程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儿童戏剧表演让更多的儿童作为观众感受儿童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所传达的儿童文化。
儿童戏剧社团应注重戏剧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儿童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和改编剧本,在排练的过程中儿童对剧本角色进行体验,可随时提出修改建议,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传达思想。通过排练中的创造性思考和尝试,儿童在戏剧情境中对角色的经验进行反复的心理体验,从而避免了真实错误导致的各种消极影响,使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通过儿童戏剧的表演满足儿童表现的欲望,使更多儿童受到儿童戏剧中蕴含的儿童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校园儿童文化建设。但不得不考虑到的是目前湖南地区能进行儿童戏剧排演指导的师资有限,中小学繁重的学业往往使得戏剧社团形同虚设,而许多高校校园中许多戏剧社团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小学儿童戏剧社团可以与高校戏剧社团合作,引入适合儿童欣赏的戏剧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进行演出,也可以借鉴高校戏剧社团的经验,儿童参与高校剧团表演,从而使部分儿童率先接受儿童戏剧教育,逐步将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例如笔者所在的岳阳地区就采取儿童参与高校儿童戏剧排演的方式,并将高校儿童剧团排演的较为成熟的儿童剧引入中小学和幼儿园,以解专业儿童剧团缺乏的燃眉之急。儿童参与到高校儿童戏剧排演,在排演的过程中得到了学习和体验,又为成年人排演的儿童戏剧注入了更丰富的儿童文化。
二是将创造性戏剧教学融入课堂。创造性戏剧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儿童戏剧教育先驱温妮弗瑞德?沃尔德提出来的。创造性戏剧重表演的过程,不重表演的结果,主张通过文学故事戏剧化的想象、表达,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帮助儿童理解自我和社会。创造性戏剧主要是将戏剧作为教师教学的媒介和儿童学习。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创造性戏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儿童文化因素。教师可以采取组织综合戏剧教育或渗透式戏剧教育两种形式。
综合性儿童戏剧教育儿童戏剧综合活动是指以儿童戏剧表演为中心,融合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符号的综合性活动。主要可以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或英语课堂,还可以与美术、音乐课进行跨学科的衔接。如语文教材中剧本的教学,传统的方法是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但往往止步于分角色朗读、没有真正的融入戏剧教育。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熟悉剧本,表达台词,在美术课上进行服装、道具、舞台设计,在音乐课上为戏剧配乐,儿童必定对文学、美术、音乐都形成根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缓解了儿童戏剧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但这种模式的执行需要各学科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渗透式儿童戏剧教育是将戏剧教育作为教学媒介,融入某一科目的具体教学活动,用以调节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尽管出现了角色扮演,但它不以儿童创作剧本或扮演角色为目的,不追求戏剧的艺术效果,重视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让儿童以角色的身份进入想象世界,通过体验、思考、行动,达成对问题的解决,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将创造性戏剧教学融入课堂,无论哪种形式都应实现两种类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与某一学科领域有关的一般教学目标;其次,是涉及戏剧创作和戏剧表达、戏剧表演等相关戏剧要素的学习的戏剧教学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8653.html下一篇: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探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