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在观念上创新,消除合作的阻力
目前,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国家教育部正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让众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应用技术型人才。对很多高校来讲,转型发展是任重而道远,是一场存亡之战,要打一场硬仗。这些高校要走上校企合作教育的康庄大道,需要强化和发挥好“两种意识”的作用:其一,增强人才培养的“市场意识”。技术应用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必须适合社会之需,坚持面向市场,使人才培养与市场有机地契合起来。而这一理念的落实,无论如何绕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改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其二,提升人才输送的“客户意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才供求态势发生了逆转,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在缺少办学特色的院校非常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将企业(行业)――用人单位作为客户看待,及时了解客户的人才需求和教育培训需求,积极汲取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事实上,在高校客户服务体系中,客户的异议实质上就是客户对学校毕业生的信任危机,只有及时响应才能尽快消除信任危机及合作阻力,这应成为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一项基本认知。
二、通过制度机制创新,激发合作的活力
当前,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对接、校企资源的对接、科研和技术开发的对接、校企文化的对接等方面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双赢的效果不突出、不显著,从而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究其原因,除了缺乏优惠政策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和引导、激励机制。有鉴于此,高校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主动争取方,一是要突破学校办学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类似“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公室”或“校企合作教育指导中心”等组织机构,承担决策、协调、指导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联合申办校企合作专业,甚至可以与一些专门从事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和服务外包课程研发与服务的专业机构合作开展此项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实现无缝对接,推动资源对接、科研与技术开发对接和校企文化对接,并且以诚待企,以技引人,以利助企,形成有效的双赢模式。在这个方面,要特别注意整合校企合作“碎片化”操作模式,使双方的互通“多点化”“交集化”。二是要抛弃书斋式教育的习惯思维,大胆实行开放办学的民办机制。所谓民办机制,一言以蔽之,就是真正让市场说话。说到底,就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要遵循人才市场法则,让人才培养真正回归到能培养出“可用”“有用”“能用”“好用”的人这个本源上来,力争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三是要坚决消除校企合作教育制度、机制创新方面出现的“中梗阻”“肾结石”和“红眼病”,实现体制障碍、门槛设置的“零存在”和抢先为企业服务、创新服务的“全存在”。
三、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合作的动力
在我国,高校是科技资源的聚集地,企业则是科技创新的应用主体。通常情况下,科技的推动往往始于企业的需求,而非高校及科研院所。因为企业位于市场的前沿,其对市场的敏感性极为敏锐,而源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其科技含量,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是企业在竞争中的首选。如此一来,企业提出的构想往往成为最贴近实际应用的前沿型课题,反而更尖端,更具挑战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正是缘于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办学成就、科研成果以及教师的科研能力等优势,双方联手合作,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有助于企业升级,又为高校向市场化接轨创造了便利条件。
四、通过管理创新,释放合作的潜力
高校管理变革创新,要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大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力度,构建高校与企业战略联盟关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不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将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因此,高校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在转型的过程中,要变管理教育为治理教育,并且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核心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在高校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中,必然包含校企合作教育关系。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经验,积极谋求与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战略联盟关系,让高校、企业成为“亲产业的大学”和“亲高校的企业”。第二,需要换思想,甚至是换人。有学者认为,管理变革一定是独裁式的,如果不能换脑袋最后就要换人。韩国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曾提出:“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正是靠着这种彻底的革新精神,他推动了企业的变革,把三星打造成了全球IT行业的骄子。高校要改革缺乏生机活力的校企合作现状,亦要有此种革新精神,否则无法推进改革,更无法开创新局面。第三,可以推行大网格化管理工作,塑造校企合作管理亮点。
总之,谋求校企合作教育嬗变,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加快自身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校企双方的共同期盼,也是新时期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所以,校企双方都需要进一步调整现有的发展思路、结构、内容、方式,需要摆出“不变则壅”“不变则衰”的姿态来。而促成校企合作教育之嬗变,唯有改革创新才是根本动力和有力保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8659.html上一篇:构建实名制用户的教育城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