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智力障碍儿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而广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样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他们的行为特质进行细微而具体的研究,才能不断加强专业化的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训练。
智力障碍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范围也很广泛。如脑损伤、感染性中毒、代谢或营养障碍、孕期感染、染色体改变、精神病等都可能形成智力障碍。综合智力障碍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和群体产生的复杂原因,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总结经验,在特殊儿童的培训学校进行观察实习,也应该深入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探究行为训练模式,更应该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智力障碍人群训练系统,在社会上打破对智力障碍人群的偏见,让这一特殊群体也可以投身社会事业中。
2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回顾及再认识
2.1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回顾
已有研究表明:智力障碍(Mental Retardation),也称智力残疾、智力迟钝、智力薄弱、智力落后、发展障碍、智力和发展障碍等等。
智力障碍儿童是智能明显低于平均发展水平,并且伴有缺陷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时间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前。
2.2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再认识
并不是所有有轻微缺陷的儿童都被定义为智力障碍,对于智力障碍这个定义,使用的时候必须谨慎。使用智力障碍定义需要谨慎,必须有以下的前提。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置于个体同龄伙伴有代表性的社区环境背景以及文化中加以考虑。
2.3智力障碍儿童行为及社会性缺陷的具体表现
2.3.1认知方面
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往往感受性慢并伴有范围狭窄;智障儿童视觉敏锐性比正常儿童低,听觉分辨能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灵敏;其他感觉反应也较为迟钝;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不及正常儿童。
2.3.2情绪与人格方面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交流多受机体需要的支配,高层次情感的协调力差。意志力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别人的教唆和驱使。
2.3.3社会适应特征
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通过训练可以学会一般的生活自理技能;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自理技能的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专门指导,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但能很大程度地改善其生活质量。
3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现状
根据上述定义和国际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水平界定,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以迟滞特征突出而表现为显著的“低龄化”倾向。所谓“低龄化”倾向是指智力障碍儿童的心智发展明显低于其相应的生理年龄,和与正常的低龄儿童相仿。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尽管经过多年的宣传,但仍有很多人将智力障碍儿童以“傻子”、“白痴”、“孬子”等相称。即使在特殊学校,教师更多关心他们的行为改变,而很少关注其心理发展迟缓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本质特点缺乏正确认识。
4智力障碍教育新进展
根据一般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年龄越低,认知的距离越近。这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是随着其心理年龄的增长,逐步向外拓展。当然,有些特殊儿童可能接受能力好一点,有些慢一点,但是按发展水平组织教学,可以使一些特殊儿童逐步地升入高一班级,而一些因疾病原因造成发展水平进展缓慢的,可以继续在原班级就读。但是无论是发展水平高还是低的学生,我们特殊学校的教育一定要关注这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性的好坏,因为特殊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这些儿童的社会性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