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如此丰富和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和精神文明的堕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同时,掌握科学技术危害人类的危险程度也日益增加?为什么在基础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功利倾向和实用主义倾向也在蔓延泛滥?等等[1],社会中太多的问题,让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严重失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轨迹中的短板,甚至是绊脚石。
一、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教育过程中存在偏重专业教育,偏重就业导向、重技术轻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弊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低,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在工作以后的社会竞争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将其总结为“五精五荒”,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解决当今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仍然要依赖于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总结。那么,缺乏人文教育到底会导致那些方面的不足呢?
(一)影响思维贯通性
物理学家劳厄认为:“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个“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永远属于自己的思维能力,人们在工作上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它。
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著名的大师级别的科学家绝大多数不是科学专才,而是人文与科学研究的通才。“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被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他的绘画杰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但其实达?芬奇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天才科学家、发明家、音乐爱好者。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出现严重失衡的时候,大脑思维就像木桶的“短板”一样,影响思维的深度,也最终影响事业的高度,影响事业中关键时刻的选择和判断,以及整个人的底蕴和综合素质。
(二)科学教育失去方法论
人文理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文哲学。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说明哲学是全人类最崇高的精神财富,是一切个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将是盲目的,甚至走上迷途。居里夫人因分别于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闻名于世。居里夫人一生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但她教育两个女儿的过程却非常重视并贯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从而使两个女儿都成为杰出的人物。
(三)幸福感缺失的根源
理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工作后,依靠专业知识进行事业方面的发展。而工作只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家庭时间等等,如果仍被理工科严谨的思维所束缚,则单调枯燥可想而知。有很多理工科院校学生参加工作后,用打网络游戏、K歌、泡吧、应酬等不健康的方式打发时间。这种“快餐文化”俨然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签。工作是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精神世界却需要人文教育的不断滋养。缺乏人文教育终究会导致精神空虚,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处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导致心理失衡,幸福感缺失。因此,大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3]。
二、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正确性、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这些理论还仅仅限于教育者的理论研究,而真正得到行之有效的推广,也必须首先获得大众的认可。这是“人多力量大”产生的大众效应。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因此,如果大环境得不到彻底的改变,人文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古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推广人文文化不仅对于理工科院校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在全社会范围内规范文明礼仪都至关重要。
(二)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增加人文熏陶环节,如:周末、小长假期间利用学校多媒体资源放映电影;开展高质量的文化讲座、读书活动月;丰富学校社团活动;增设体育健身器材,提高学生对健康的关注。总之,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对学生全面发展极为有利。另外,奖惩制度是教育工作者确定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奖惩制度中体现出对于人文教育是否到位的倾向性有助于从政策上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
(三)调整教育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深层次的融合,是有难度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割裂开来的,政治理论教学一般作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而其他学科尤其是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上的人文教育一直没有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重视。实际上,教师是在校期间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线工作人员,教书育人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不断地对课程深入研究,加强人文修养,逐渐累积经验,采用多元化教学,既提高了教学艺术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多方面、多角度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成长,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
(四)改革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与内容体系
传统的人文教育为系统理论的思想政治课,有过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论水平欠佳,加之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已形同虚设,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收效甚微。如果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变繁杂理论为时事教学,并将思想政治中的部分理论与时事相结合,比如,近期发生的高校投毒案,首先由教师介绍整个事件背景,然后学生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代表发言,最终由教师总结,并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向学生做出阐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但从目的上达到了教育学生的效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还能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久而久之,社会主人翁的意识也会得到提高。 (五)关注学校特殊群体,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制
现在有些大学生从高考的重压中“解放”出来以后,对课堂呈现出极大的逆反心态,不愿意上课,沉迷网络游戏、逃课现象严重。这个学校特殊群体对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触犯了学校管理制度。简单的说教和制度性的约束效果并不显著。一般情况下,为了宣传学校工作,弘扬学校文化,教育工作者习惯树立一些正面典型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是,要做到优质的人文教育,必须要有好的环境和氛围。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建立“网游人”档案、“逃课生档案”、“打工族档案”,与“优秀学生档案”并存,对好的、不好的典型学生跟踪调查,一直到毕业工作以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记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蜕变、社会阅历、身体状况、真心感悟。这样,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学生时做到不光有理论,还有事实案例;不光有横向对比,还有纵向对比。真正做到有据可依,言之有物。这样的教育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一种宏观理念:学习是伴随一生的。我们简称为学习终身制。这样有助于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一个人的成长,看待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对困难挫折产生全面深刻的认识,有助于辩证思维的形成并指导行动。理工科院校宜加强人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这里除了有理工科院校自身需要调整教育理念、辅助政策等之外,更重要的受教育主体对待人文教育的态度是否端正,是否喜欢,是否感兴趣。如果学生不把人文熏陶当任务,不认为人文教育课程只是修学分,而是发自真心和心理精神需求产生的一种共鸣,从而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够在毕业工作后自主加强人文修养,提高人文精神,这才是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总之,“人才是兴国安邦之本”。因此,必须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做相应的调整,使科学教育真正呈现出多样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加强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性循环、给社会能够不断带来正能量的绿色教育。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9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