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24-02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机遇
(一)新形势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
全球化背景下,地球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这一事件不仅对于全世界经济造成了影响,而且对于人们的观念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该事件从另一方面来看,还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西方世界一直以来对整个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策略,想要消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场金融危机无疑给西方国家泼了一盆凉水,自己给自己扇了个嘴巴,人们又开始阅读马克思写的《资本论》来寻求答案,真理还是掌握在马克思手里,有助于人们认同马克思主义。当前,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而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着经济发展,而且现在我国GDP排名世界第二,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越来约有分量,比如六方会谈都少不了中国的参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现在有一些国家认同中国的发展模式,还有“北京共识”的出现,都肯定了我国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今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人民共克时艰,体现出了极大的爱国主义情结,一些旧有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急迫要求改革创新,又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西方国家超前的消费观念,零储蓄的生活方式,在金融危机来临之时显得不堪一击,他们甚至羡慕中国人民的储蓄,我国人民的这种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精神成为他们渴望而不可及的品质,这又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以,在当前,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已经失去了市场,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力旺盛,这种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现在正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好时机。
(二)新形势有利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由于我国长期的大学生扩招政策,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生逐年增多,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80万人,到2014年,人数达到了727万,再加上以前未能就业的人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当大。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不仅讲条件,而且还重视待遇,大多都想去东部等大城市就业,往往不愿意去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大学生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一些政策不能很好地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现在有些偏远地区急需一些人才,比如“三支一扶”,这些岗位既不是公务员,而且等服务期大学生还得从新就业,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不能不顾及个人的利益问题。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停产或倒闭,用人单位缩减招聘人数,而且对于应聘者也是百般刁难,对于大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今,大学生也不得不转变就业观念,就业理念逐渐变得更加理性化,比如放弃“北上广”,转为去二三线城市发展或者回家乡发展。在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也理性地调整了期望值,从长远利益来考虑自身的发展,树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如果有合适的岗位,就尽早签约。由于当前国家的交通便利,许多大学毕业生也能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去就业。
当然,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改变不仅取决于自身认识的提高,也取决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和鼓励,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元化相互协调日益凸显困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经济社会中,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找工作往往喜欢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比较少的考虑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条件比较艰苦。一些曾经梦想在大城市生活的大学生,在经济和就业的压力下,也逐渐变得理性,很多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也有一些则到了其他地方的基层进行锻炼。
在当前,人们的社会生活压力比较大,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可以理解,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统一的价值目标,这样这个国家才能得以稳定繁荣发展,如果只顾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则国家将会很危险。集体主义始终是我国的主导价值观,务必要处理好一元价值导向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关系,把社会成员的不同道德要求加以统一,即: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坚持主旋律和多样性的统一。
三、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毛泽东就特别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曾经提出“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说的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必须要在社会中得到外化,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价值观教育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进行“灌输”,要引领大学生到社会中进行历练,才能让他们脱离书本,才能在感官上认识清楚一些社会现象。在社会实践中,一来可以让大学生充分的了解社会,学习一些社会经验,比如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知识,二来可以增加一些技能,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要多举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教育实践平台,让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这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并且认识到一些实情,从而对于国家下发的一些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又能受到教育,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的提高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也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实这是隐性教育的一种方式,价值观教育是需要引导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自主构建。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并不单单是大学生一方的事情,而是企业和大学生相互选择的过程,如果大学生拥有一定的实力,那么,不论就业形式如何艰难,他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生产某种产品的许多国外企业都倒闭了,但是中国广东的一家企业却生意兴隆,产品供不应求,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知识产权,所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因此在金融危机来临之时,不仅没有破产,反而赚了一大笔钱。所以,大学生在当前环境下务必要加强自身的实力,来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环境,在学校时要多看一些书籍,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如果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询问你自己专业的问题都答不出来,那么这个求职者就是不合格的。学校教师也要向大学生传递一些就业理念,比如创业理念,试想,如果一个大学生创业成功,可以带领许多大学生一起创业,那么这些人都可以就业,学校教师可以给大学生播放一些创业成功者的视频资料,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样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思考全球性的价值问题
当前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地球仿佛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日新月异的技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于各国的金融有着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生了问题,别的国家也就无法“独善其身”,也要受到牵连;还有生态问题,例如日本福田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大量被污染的冷却水排入了海洋,这些水势必会污染海洋中的生物,以及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并且随着海洋的流动还要污染别的国家。我们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考虑问题要有一种全球性观念,要考虑全球性的价值问题。“全球问题是在20世纪出现的,具有全球普遍性、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并只有经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解决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由于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发展,由于经济主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如果一环出现问题,那么就会造成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由于霸权主义,势必会造成一些地区的恐慌,地区安全也会出现问题,这些思想观念不利于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
如果大学生以后在看待一些问题的时候是以全球性的眼光思考的话,那么这样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要有新的价值观念,比如说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问题就要使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于一些经济问题的思考也要用全球性的眼光来看这些问题,对于一些地区的民族问题,比如新疆“七五事件”和西藏“三一四事件”,我们也不能单从中国来考虑这个问题,要从全球的少数民族来考虑这个问题,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有全球性的眼光,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并不等于“西方化”,西方国家由于他们具有经济优势和文化优势,一直向东方国家输送着他们所标榜为“普世价值”的价值观念,有一些人就会被他们所迷惑,大学生要识别出“西方化”的陷阱,要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要有整体意识,要有共同发展意识,大学生拥有了这些基本素养,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成长。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0.
李太平.全球问题和德育内容的更新.高等教育研究.2002(6).8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9334.html上一篇: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的有神疾病观
下一篇:论班级建设中的主体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