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群众路线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这一通俗而伟大的真理进一步阐释到,“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显而易见,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便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特别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它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论述十分明确的指出: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必然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对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当然,作为个体以自我的特殊性而有别的存在于社会,它不同于群众,又离不开群众。同样的,群众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却不是个人的简单组合。由此不难得出,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个人的历史作用。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并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并逐步概括出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三个基本点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党的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它既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更是我们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既是执政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又是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理想和信念的动力源泉;还是人民群众本质力量解放和实现的精神支柱。
二、实事求是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
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为党的重要理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则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命题;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工作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命题始终贯穿于群众路线,是群众路线的本质体现。它为群众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构成群众路线的核心,也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就是指包括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在内的,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其中,社会存在主要通过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如此一来,实事求是也必然从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出发。显然,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奠定的世界观基础,坚持实事求是赋予的真理价值。
毛泽东指出:实事求是中的“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揭示了经过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完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一事实。“实事”和“是”是一个无限发展,而又矛盾着的双向运动过程。要实现对“实事”中“是”的探究和追寻,必然要经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过程。实事求是赋予了群众路线方法论基础。
“是”即规律性,它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真理是形式的主观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的统一。实事求是的任务就是要探究真理,揭示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的思维的规律性。这种探究真理的实践,必然有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有效实现。所以,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为群众路线提供了价值依据。
三、作风建设是贯彻群众路线的着力点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次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话题摆在人们面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党风建设,并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当前,作风建设以整顿和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重点。无论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还是奢靡之风,都是脱离群众的不正之风,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不坚决纠正不正之风,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着力点,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首先,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形式主义的根源主要是名利思想和懒惰作风。功利主义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义温床;惰性引发飘浮思想,只重形式。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心系群众,求真务实,言必行,行必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只有这样,立在党和群众之间的形式主义之“墙”才能被破除。
其次,克服官僚主义,重在为民。一直以来,官僚主义便是党群关系的天敌。毛泽东指出,“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5),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6),当前,部分党员干部本末倒置,缺乏“民为本”意识、丧失群众立场,导致干群关系错位。因而,要克服官僚主义,关键是要强化“为民”意识,肃清“官本位”思想,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其三,摈弃享乐主义,重在奋斗。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是拒腐防变的宣言。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这是对时弊洞悉。共产党人只有恪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准则,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接地气”,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最后,破除奢靡之风,重在清廉。“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靡之风蔓延成势,必将使党脱离群众。奢靡之风长期得不到根除,既有思想根源,也有制度缺陷。对此,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要反对腐败,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这是对反腐斗争、廉政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深刻认识。因此,破除奢靡之风是一项经常的,长期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法制的完善。
四、制度建设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保障
制度建设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的保障。事实上,长期以来,作风建设的种种缺失补位,制度建设均成为最终指向。习近平指出,“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推进制度建设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有力抓手,也是巩固群众路线成果的有效保障。
当前,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全面的丰富和发展,但群众工作制度仍然不健全,集中体现为工作系统性不强,协调性不够,缺乏持续性,这些是贯彻群众路线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笔者认为,在党内用制度把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进行明确;用制度规范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形式;用制度纠正群众路线工作中的失职失误等视角应当成为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为此,从宏观层面上看,作为执政党要进一步依法执政,围绕更加有效反映选民意志而推动人大代表制度的改革;从微观层面上看,基层选举制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何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制度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并使其在村镇一级有规范的、可操作的配套制度,值得深思。
结束语
在新的形势下,群众工作面对主体多元化、目标繁复、规范失效、共识滞后、隔阂加深等新情况、新特点、新挑战。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把群众路线落实到实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9493.html上一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