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认清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同行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纵观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不强是不争的事实,许多高职学生在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年龄层次、思想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过分强调学校教育管理教师的专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但会淡化学生的管理能力,还会进一步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学生难以进行管理这一大问题,归根究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导致的。如果在管理过程中给与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参与管理中去,那么自然而然的就能引发学生化叛逆为自律,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
二、让教育管理与学生同行的可行性策略
(一)强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同样的,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推崇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理念。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观念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个性品质的尊重和关怀,把学生当成完成教育管理任务的工具。“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教育管理工作,把学生作为工作的主体,强调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并以引导、激励为主要途径,以调动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这种管理理念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的作用,同时将教育管理工作人性化,体现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
(二)建立一支优秀、能干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促进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其力量是隐形的。在高职院校里面,如果缺乏了学生管理队伍的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将难以全面落实。教育管理教师只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和指导者,学生管理队伍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真正管理者、执行者。因此,为了全面落实教育管理工作,除了要具备尽职尽责的教育管理教师外,还必须要有一支优秀、能干的学生管理队伍,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的自主管理作用。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推荐或者自荐的方式选择学生管理干部,筛选出一批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群众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一方面他们可以做教育管理教师的助手,帮助分担一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他们所具备的群众基础和群众组织能力有助于日后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具备一定组织能力和号召力,进而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工作,做学生的小帮手。其次,要明确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的分工工作,做到赏罚分明,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对学生管理队伍工作进行评价,促使他们更好的为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
(三)引入鼓励竞争机制,创新自主管理手段。没有竞争机制,集体便没有活力,个人便没有危机感,教育管理教师应在班级内创造出强有力的竞争局面,用竞争激发学生昂扬的斗志,挖掘学生巨大的潜能。通过竞争,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积极性,增强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队伍中去。让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管理方式,达到加强学生组织的作用。例如在学生班级教育管理方面:辅导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采取组内自荐或者组内民主推荐的方式选出适合进行班干部工作的同学。选出班干部后,由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辅助共同管理班级。这种竞争机制下的班级管理方法不但能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形成学生共同管理班级的好局面。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下竞争任职的班干部,大多积极进取、工作认真负责,能有效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学生之间也积极配合班干部落实管理工作。
(四)丰富工作内容,营造“快乐工作、享受生活”的工作环境。要想彻底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管理工作模式,加强学生管理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工作交流,就要从工作内容入手,使教师与学生干部双方密切配合,积极互动、协助工作。学生管理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干部进行信息沟通,了解学生干部的工作处境,帮助学生干部释放工作压力。做好学生干部心理疏导工作,不是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或者教育管理措施的改革,而是从营造“快乐工作、享受生活”理念入手,加强学生管理教师和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交流,努力营造“快乐工作、享受生活”的工作环境,从而增强学生干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信心。
三、结语
实践证明,开展教育自主管理工作,让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同行,不仅能真正锻炼学生组织的管理能力,降低学生管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能帮助学生组织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9517.html上一篇: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思路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