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他于1968年在加里佛尼亚创办了“阿南达村”学校,在学校里倡导和推行生命教育的思想。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进行了探讨。以往研究主要着眼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界定、研究内容等几个角度。
(一)生命教育的定义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赖雪芬从生命教育的实践展开、批判过度工具理性化的立场和轻视生命的事实三个角度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剖析。苗天宇[则侧重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他以“三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卫生教育的简称)为视野,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生理的认知、心理的实践和伦理的情意三个层次。此外,有学者认为,应从生命实践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的内涵,即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将生命教育的内涵体现于生活中,如重视生命的照料、人际调适和道德良心等情感的培养,通过实践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怀。或是从批判过度工具理性化的角度来看,强调生命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归依。还有学者从轻视生命的事实角度,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力、尊重生命,形成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必要性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遗憾的是,高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的教育仍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过多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而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这样,他们也就产生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另一方面,受 “未知生,焉知死”这一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忽视对“死”的谈论。我国的生命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教育是以培养真正的人为根本宗旨的,而不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等方面。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顺利推动生命教育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唐炜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大学生生长的特殊环境考虑,认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主要强调生命认知教育、生命态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命审美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六个方面的内容;
刘春元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含生命意识教育,即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尊重生命之个性和维护生命之权利;忧患意识教育,即责任教育、挫折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死亡意识教育;和谐意识教育,即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石燕华认为,推动生命教育可以从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培养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和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几个方面来进行。
王佳利、陶书中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积极深化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努力拓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强化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缺乏对教育媒介的重视。尤其是在当今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媒介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成长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正确运用网络新媒体,是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网络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生命教育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一)网络新媒体的界定
网络新媒体是指继报纸期刊(纸制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之后,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和卫星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接受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形态。
(二)网络新媒体的特征
李茂认为,网络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传播的无所不在性。即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连接媒体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内容和服务。手机正在成为个人媒体中心,手机的功能和广泛应用凸现网络新媒体无所不在的特性。
2. 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个体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成为互联网的“中心”,不仅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还使二者在传播中换位,从而淡化了传播者的中心地位。
3. 传播方式交互性强。包含用户角色的交互性和信息交流的双向化。
4. 传播信息迅捷。网络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参与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地点接受或发布信息;特别是基于智能手机为终端的新媒体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甚至在悄无声息中就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播。 5. 传播内容良莠不齐。
(三)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
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群体,在引领网络发展方向的同时,其学习方式、休闲模式和思想观念等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学习方式多样化,休闲模式网络化,平等、自主与参与意识增强等。这些新特点的出现,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产生相应的影响。
甘?、肖鹏认为,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包括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促进大学生的相互交流三个方面。负面影响则包括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交际能力弱化和容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三个方面。
在甘?、肖鹏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网络新媒体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以下影响:
1. 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知识结构。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迅速掌握生命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自觉完善相关知识结构体系。
2. 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网络新媒体信息更新迅速、信息量大,对大学生的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提出了挑战,大学生的相关能力得到提升,也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探索生命、思考人生的能力,从而珍惜生命。
3. 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的话语权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由于网络匿名性的影响,人与人在交流沟通中均是平等的。这样,大学生可以更好的与同学、老师、社会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实现自己的话语权。通过沟通可以更好的实现学习、缓解情绪,减少对生命的不尊重。
4. 导致学生荒废学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进而可能引发自杀等现象。网络新时代对人的自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效、正确利用网络新媒体,而是一味沉溺其中,可能导致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大学生正处在迅速成长阶段,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很可能沉溺网络,尤其是一些网络游戏,从而荒废学业,继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生命安全问题。
5.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减弱,降低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网络属于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与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存在一些差异,如果一味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很可能影响大学生对真实世界的适应能力,导致群体归属感的欠缺,从而容易导致心理脆弱,进而引发生命安全问题。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生命教育任重道远,结合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发展的特点,我们应不断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新途径。
(一)提高对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这是我们务必要意识到的问题。以往的生命教育手段已经不能完全符合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应该与时俱进,正确利用网络新媒体。
(二)完善高校网络新媒体系统,营造沟通交流的平台
高校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新媒体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及时更新、发布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新媒体将生命教育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动态跟踪、及时发现可能危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信息,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三)提高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工作人员的全面素质,提升相关师资力量
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信息素质,能全面、正确认识网络新媒体,并懂得如何运用,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崇高的信息道德以及最新信息技术,为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充分的技术和能力保障。同时,面对大学生“网民”,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点提高“三性”:敏感性、预见性、坚定性。
(四)重视家庭教育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工作者仍然不能忘记家庭教育在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高校工作者应积极通过网络新媒体,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练习,及时将学生信息反馈给学生家长,与学生家长共同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