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日益陷入适应论、生存论和工具论的论调之中,同时教育也深受其害。在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中,以学生考试得高分为荣,为此,学生不得不应付学校安排的考试,而忽略了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的快乐;今天的高校人才培养中,更是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这种教育过于强调教育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教育超越性的一面,过于强调学习和学术的生存目标,忽视了教育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功能,只能让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实现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超越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功利主义教育的原因
功利主义教育是一种追求教育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中小学教育的全部功能就表现为使人在这场生存竞争中取胜,被注入了极强的功利性,它的一切要从功利出发,什么人有望升学,就教什么人,什么课与开学有关就教什么课,什么教师有助于升学,就选派什么教师。”[1]这样的教育目的背离了教育的本来意义,其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求教者的工具化和奴隶化,使他们丧失了德性的追求、批判的精神以及人之为人的精神信仰[2]。
(一)功利主义的教育评价体制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因
功利主义教育与我国的教育评价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包括对这个地区的教育局、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主要看这个地区的升学率。然而升学指标是由我们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的过于彰显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所决定的。对教师来说,工作岗位、工资、奖金福利都与升学率有关,有不少老师变得急功近利,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浮躁,甚至对学生的管理很粗暴,应试教育的责任推给教师,教师也想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老师们也想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但是学校的管理机制都是围绕提高高考升学率,因此评价管理机制不改变,教师也是无能为力。
(二)中国特有的“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浸透着“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单一的人才选择制度,使得当今的家庭教育越来越走入了功利主义的误区。
这种功利主义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长们对高分数、高学历的狂热追求。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家长们无法顾及子女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在孩子还处在“人之初”的阶段时就开始无限制地给孩子加码,希望孩子能在很小的年纪最大限量地吸收各方向的知识,希望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能远远地超越同龄人。考试和升学俨然成了压倒一切的“硬道理”,其舍本逐末的功利心可见一斑。
(三)功利性回报是现今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目的
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学生适应的模式,因此个人接受教育首先考虑到回报,如何通过受到教育得到一份好的工作,以便有较高的收入,从而过上好的生活,是学生在入学前直接考虑的,这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如果学习不能满足这个愿望,他们便会把目光投向其他方面,忽略大学教育带来的其他方面的提高。由此,大学教育失去了其本来面目,整个校园充斥着市场经济的氛围,没有了人文精神。
二、功利主义教育的表现和危害
(一)功利主义教育的表现
1.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
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是关注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但是功利主义教育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的发展;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重视名人效应而忽视如何做人。因此,导致教育观念以及学校的教学目标都偏重于学生的智力教育,一些学生只是埋头于书本中,并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他人、对社会一片漠然,学生在人格的发展上并未得到全面的发展。
2.在教育价值取向上,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
当前的教育,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无论是制度化教育还是非制度化教育,办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赢利。学校收费大到十余万的学费或择校费,小到百十元的书本费、学杂费、服装费、补课费、上机费,等等。项目之多,金额之大令人吃惊。教育成了创收的手段,金钱的多少成了学生能上什么学校的分水岭。结果是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带来了教育的不公平,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形象和声誉,也客观上使一些高素质人才因贫穷而流失。
3.在教育行为上,背离教育规律,重结果,轻过程
首先,忽视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人,无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正常社会交往需要和人生体验。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成了唯一,分数成了命根子,文凭成了终极目的。其次,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幼儿教育小学化,低年级教育高年级化。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要求和监督下,总是要完成远远超出自己年龄阶段的教育任务。在孩子应该用心灵去体验世界和他人,应该快快乐乐地游戏的时候,童年与童真都被功利化的教育无情地剥夺了。最后,谁升学有望就重视谁,谁升学无望就忽视谁。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因不堪教师的歧视和挖苦而辍学流失。这种教育行为既违背教育的公平原则,也背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功利主义教育的危害
1.教育功利性使整个教育彻底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要求使每一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而功利性的教育在排斥了一部分所谓升学无希望的学生的同时,对人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了破坏。在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的旗帜下,人的德、体首先被抛弃,而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也在标准答案和题海战术中被彻底扼杀。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教育被功利性彻底异化了。 2.教育功利性破坏了人的培养规律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必须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并重。然而,功利性的教育却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要名利,不要事业。教书为赚钱,读书是为了考试等功利思想和行为都在危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在学术领域缺少大师级人物,产生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难辞其咎。因为教育功利性与优秀人才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也是格格不入的。
三、如何越过功利主义,实现超越教育
超越教育指的是超脱现实与功利的教育。超越教育与功利主义教育相对,功利主义唯利是图,使人堕落。而超越教育则使人摆脱物欲的羁绊,追求精神的价值[4]。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唯利”到“唯权”
从“唯利”主义走向“唯权”主义,呼吁的是中国政府要日益重视教育存在的问题,用以其权利使中国的教育体制能够得到很好的改革实施,从而改变当今中国的教育功利主义现状,实现教育的优化。中国的功利性教育莫过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的显露,针对这种弊端,中国的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然而却没有在中国具体的推行过素质教育,甚至是出现“减负书包越来越重”的情况,这些还是受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因此用政府的权利来推行新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从“唯利”转移到“唯人”
人是一种整体性存在,人之为人,不仅在于其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自然结构),更甚者是一种精神存在。正如康德所谓的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除了要受其欲望或外在冲动的规约外,更有意义的是他的理性存在,可以摆脱自身的感官欲望的束缚,实现一种超越性,精神就是这样一种东西[5]。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其价值取向从功利主义转移到人文主义,从利益考虑转移到人文诉求。教育的主旨并不是为了维护与增加自己的利益,而是要以人文精神为主旨,知识技能为手段,让孩子在渗透着人文关怀的教育中,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三)从“唯利”到“唯美”
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狭隘和粗陋的占有和拥有欲望后的一种具有升华性的人类生命活动。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摒弃各种私心杂念,超脱眼前世俗功利,这是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精神活动的标志。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也认为,对美的欣赏是防止物欲和利己心的重要手段,他说:“为了防止贪婪而可怕的物质追求和利己态度,光靠道德和宗教的力量是不够的,绝对需要审美的态度。”
目前许多家长在功利目标的引导下没有培养起孩子对艺术的热爱和审美的能力,艺术教育带给他的不是审美的体验,而是漫长的痛苦,是无休止的折磨。因此,家长应改变急功近利的艺术教育观,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艺术。只有真正对艺术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后,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孩子艺术审美、塑造孩子完美人格的目的。
我们今天的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毕竟还没有具备那种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所必须提供的充分的条件和必要的环境。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生命本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一种描述,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人们对自身发展的一种理想追求。而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评价体制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以至于功利主义教育充斥着我们的整个教育当中,因此,对我们现阶段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使教育从“唯利”向“唯权”“唯人”“唯美”的超越,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