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性、技能型人才,深化中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在中职学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发展的内外因,在弄清外部需求(即企业社会需求)的同时,要加强学校的自身建设,搞好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搞好各项管理工作,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通过互联网直通全球,世界经济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格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现在的职业学校大多有几十年的校史。传统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工程技术人员”,即工程师,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这一传统沿袭下来就造成了中职学校实训基地不完善、各种装备落后的局面。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有计划地建设实训场地,立足专业更新换代落后的实验实习设备,优化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条件和可能。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的目标是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因此,在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时,必须和企业一线的现实需求相契合。因此,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现实和未来企业的实际和可能需求:已经消亡的专业要坚决砍掉,不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就失业;走向消亡的专业要紧缩,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不能让学生走出校门时难以就业;新生或即将新生的专业要预见性地增设,跟上甚至要适当超越时代发展的步伐,把学生培养成为市场紧缺的技术型人才;职业学校要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进行改革。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学校要瞄准就业岗位需求,主动做好市场调研,要把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同时与职业中介紧密结合,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
二、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教师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业务能力、教育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中职学校应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校的工作应“抓主要矛盾”,即抓好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看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他的各项工作都要为教学服务和保障。学校的收益应向教学倾斜,经费向一线教师倾斜,领导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使教师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学校应建立对教师的考核奖惩机制,对有上进心、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应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反之,应予以相应的惩罚和批评,从而形成人人争先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二是加强教师队伍中的名师队伍建设,这是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而且也是唯一的途径。要把培养名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配置优质资源,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厚待遇,按照专业建设的需要,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关心、支持和帮助教师到基层、到企业、到生产一线去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切实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落到实处;从企业生产一线选拔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精湛、懂教育教学规律、作风过硬、在该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和较高造诣的“专家型”人才,担当学科建设带头人;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人士到学校任教,担任相应专业的首席客座教师。
三、实施以“学分制”改革为手段的教学改革
(一)实行“学分制”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学分制”的改革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而是通过学分,综合评定学生的必修课成绩、任选课成绩、技能水平测试成绩以及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成绩。
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改革,要把学生的必修课成绩、任选课成绩、技能水平测试成绩以及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成绩加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评。学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细则以及配套的操作程序和制度保障,并突出职业教育学校“学分制”的特色,健全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基础,全面改进学生的评价体系,把学生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重新设置学生评价报告单,反映出学生在校学习以及在企业实习表现的全部过程,有效地监控、引导、促进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业。
实行“学分制”改革,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技术不合格,学生可以接受企业的岗前再培训;品德不合格,学生终将遭到企业乃至社会的淘汰――因为这样的学生将是社会危险品。为此首先要确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理念,力戒“只教书、不育人”的片面教育思想。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习惯要通过科学的“加分”或“减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在实施时更要坚持讲究量化考核和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克服消极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中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中职学校要通过“学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领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朝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二)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内容的改革
现行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与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课程内容重知识、重原理、知识偏多、原理偏难,既有悖于培养实用性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初衷,也给教与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内容的改革。
1.课程改革
以调整课程体系为突破口,按照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出生产实用型人才。
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专业目标、职业实践活动、职业标准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的实际就业需要;让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加强“有对口升学愿望的”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在走出中职校门后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
2.教材改革
以学生“会用”、“实用”、“够用”为原则,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现行教材进行整合,编写校本教材,在学生智力、能力、文化知识现实基础上,既要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又能适应学生学习的条件和特点,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教材改革的原则:一是德育课和专业课要服务于专业课的原则。德育课多采用案例教学,除突出时事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外,要突出就业教育,要有反映职业思想、专业思想、企业文化和理念、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团队精神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文化课要根据专业课的需要进行挑选和提炼,以应用型和实用型的内容为主,压缩文化课的内容,减少课时数量,为增大实践课教学课时提供条件。二是专业课要增强实用性,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使用”为原则,确定教材内容,并要兼顾到适应专业变化,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三是增强实践性技能教学。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修改和编写校本教材,增强实践性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岗位的实践动手能力。
各专业要形成灵活多样的教材模块,力求自成体系,内容实用,衔接紧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我们实施的教学改革一开始是不完善的,但是,通过改革,最终我们要达到各专业课程标准化、教材标准化。
在当今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职业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需求为本位,调动内外部的积极因素,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