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当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延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能够跟随形势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得婚恋观教育浮于表面,缺乏实效性。
(一)教育方法简单,过于强调灌输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原则和客观规律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正确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始终没有太大的突破,仍旧延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灌输教育。“灌输教育在性质上,它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这种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教育方法改革的严重滞后降低了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对婚恋观缺乏科学认识的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教育随意性强,缺乏学时保障
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锤炼,有序地推进。目前,各高校很少开设有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专门课程,婚恋观教育的开展往往是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专家讲座、专业咨询等方式进行。专家讲座、专业咨询一般都随机性较强,举办的时间、中心内容等事先都不确定,缺乏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内容完整、规范,但是涉及到的内容太多,不可能在婚恋观教育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中专门讲授大学生婚恋观内容的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第六章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在学时分配上,该部分计划学时一般被安排为两学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要帮助学生培养、树立攸关学生一生幸福的科学婚恋观,其难度可想而知,其实际教学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综上,当前的婚恋观教育在教育渠道上普遍存在随意性大、缺乏体系、学时不足等问题。
(三)专业人员不足,师生比例失调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前提,是保障。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开展。由刚才的论述可知,目前从事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人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员、讲座专家等专业人员。三类人群中,学生工作人员因为存在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教育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心理咨询员与专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教育频率较低,也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往往是思政教育相关专业毕业,在教学中承担着婚恋观教育的授课任务,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是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主体。但是,目前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配备往往是按照师生比1:350―400的标准配备的。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而且要开展必要的科研工作,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小范围乃至“一对一”的辅导。因此,在人员配备上,当前的婚恋观教育存在着专业人员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二、朋辈辅导概述
为破解当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对原有的婚恋观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引入更为科学的、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新观点、新理论。笔者认为,可以在婚恋观教育中尝试运用朋辈辅导的方法,借助较为成熟的朋辈教育理论,提升婚恋观教育的实效。
何为朋辈辅导?目前,学者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
姚斌、刘茹认为朋辈咨询是在朋辈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助式的心理辅导活动,是经过一定培训的朋辈咨询员向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的心理咨询活动。该观点在国内学者中的认同度较高。
学者王利敏、李永山的观点也颇具代表性,他们认为“所谓朋辈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相互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从而促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教育活动。”
综合所述,笔者认为,朋辈辅导是一种自助式的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三、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实行朋辈辅导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当前婚恋观教育效果欠佳的情形下,可以借鉴朋辈辅导的前期实践经验,尝试将朋辈辅导引入当前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将朋辈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优势:
(一)有利于差异化教育的实施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是个体的差异性造就了世界的多样性。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注重个体的特殊性,采取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育。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而传统的婚恋观教育模式要么是“大班化”的课堂教育要么是集中的讲座形式,照顾到了面上的需要,却忽视了个体的特殊要求,难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辅导对象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比较了解,能够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关系。辅导对象出于对朋辈辅导员的信任,更易向朋辈辅导员吐露自己的心声。朋辈辅导员对辅导对象也相当了解,能够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从而为及时彻底地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有利于主体性教育的展开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主导权,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绝对服从教师的要求。这种观点将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的“物”,而不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人”,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随着人们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双方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教师在教育中的任务就是尊重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双方平等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朋辈辅导首先就要求朋辈辅导员将自己与辅导对象置于平等地位,通过平等交流赢得辅导对象的信任,只有这样辅导对象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信息传递给朋辈辅导员,也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有利于自我教育的实现
道德教化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感悟,对教育的内容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最优化的方式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而进行的自觉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发展自己的道德活动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意识,使良好的品质同臻完善,使不良的品质得到克服。”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朋辈辅导是实现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朋辈辅导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相互提高,实现着从“他助”到“自助”继而“互助”的过程。
(四)有利于教育力量的充实
如上所述,当前高校中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亟待加强。在学生中培养、选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师资缺乏的困境,减轻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小学教育中,一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时常存在简单、粗暴等问题,这使得中小学生对“教师”这一角色产生潜意识的逆反、抗拒心理,并将这种心理带入高校。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疏离与排斥,使得教师的教育很难有效开展。朋辈辅导员可以很好地避开这个问题,他们来源于学生,与学生朝夕相处,有着年龄相近、兴趣相似等优势。只要培训到位,方法适当,“半专业”的学生朋辈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亚于专业人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