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对于自身审美的培养,个人信心的树立是必备的条件。因此我们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先对每位学生进行了解,知道学生自身性格有那些优点与不足,让学生知道自己与其它同年龄段的人之间有那些差异,还要了解到学生审美认知水平的能力,争取做到能够详细了解每个学生,把好每个学生的“脉”。从而有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最佳方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进行审美教育时要对每位学生设计一对一的专案,对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状况、和学生爱好、兴趣、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综合考虑,有的放矢,从实际出发,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长的最佳方案,取已所长,避已所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审美教育。
三、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造物主赋予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宗旨的审美教育中,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各方面的才能,也就是要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使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让他们能够通过我们的辅导与帮助找到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领域,并且让学生在这一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充分的展示自己。而另一方面,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他们在自己爱好的领域发展时就会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尽最努力将自己表现的更完美,从而将学生自己的学习培养的积极性提到最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因材施教,这是多年来教育业总结的亘古不变的教育准则,也只有将这一准则在师生之间充分发挥,才能在审美学教育时,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协调发展,从而建构和谐人格。
四、潜移默化
人的性格养成是从小一点点日积月累养成的,审美的个性也是人生性格的一个方面,也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培育可以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美育培养不可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须坚持潜移默化的原则。“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这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种生活环境对于学生在成长过和的性格养成都会有一定影响的。在培养学生审美性格的时候,需要无时无刻的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随处给予他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在不知不觉中潜与默化的将美育贯穿到师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在无形中形成潜意识。美育的实施在潜移默化中有两层意思:(1)在动态的教育中进行;(2)在静态的生活中进行疏导。
实现美育在教育全过程的渗透和贯穿。审美学无处不在,自身学习条件的购置,学习环境的布局,个性爱好的取舍,课内外活动的一举一动,审美无处不在。在教育中坚持审美设计,可以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目标,达到教育的目的,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潜能量和创新意识。
美育的培养显而易见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更理想的追求更美丽的东西。从某个方面说,美育也是以情感人,它能让人在一个轻松美好的环境下不知不觉的感受到美好幸福的感觉,而学生在接受这种美感熏陶与滋润的同时,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性格,使其得到更为全面和谐的发展。美育教育在教学中虽然没有其他的教育那么的普遍,但是这种教育理念确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中的,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在进行美育教育过程中,对我们的教育者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她需要教育者不断的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从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中领悟出来,并传承运用到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中去。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个人的智力教育,更加要注重美育教育,在各个实践中,领悟升华美育教育。只有将美育和智育和谐的搭配在一起,才能够更好的培养新世纪的人才。
同时,美育应该渗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教育中。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强化文体活动、实习实践、时事教育、艺术鉴赏等形式、内容和过程,使德育救教育一定的美感情趣而具有吸引力。美育与智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鉴赏美和表达创造美并获得艺术上的修养的能力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智力。
从体育方面来看,体育主要功能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完美的体魄,而现在更是有一种叫做健美的学科在不断发展,可见体育与美育更是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体育课中,学校要让美育无处不在,一定要提高质的发展,将健康和健美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断的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让他们不断拥有好的身板,更拥有好的情操,好的心态。
总之,大学教育中的美育和人才培养过程既要相辅相成,又要相对独立,要充分发挥出美育的学科特色,更要注重在教育全方面、全过程中对学生审美培养的潜移默化,通过学校老师与学生自己的努力最终将学生的美育教育发展的更好,使之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将其发展到能渗透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0136.html上一篇:浅谈大学生感恩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