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概念
生命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尊重、关爱他人、社会及自然的生命价值,并涉及生命信仰、生死尊严等问题的探讨,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及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教育对象,相应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界定为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对其传授生命知识、输入生命理念,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与生命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创造生命教育,活出生命精彩。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由于我国大陆地区的生命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今发展尚不完善。直至目前为止,各个研究者对生命教育仍持有不同的观点,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还没有达成共识。纵观学界各种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可发现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其一是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其二是侧重于完善生命教育的内容;其三是侧重于强调生命教育是对价值的追求。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更没有一个公认而确切的界定。综合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层次,即: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这四个层次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并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而不断更新其教育的内容。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问题
当代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持有积极正确的生命观,但不容忽视的是少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仍存在问题。如对生命存在错误认知、轻生念头增多、生命态度消极、丧失生活乐趣、生命幸福感偏低、不能承受人生压力、生命价值观存在偏差、对其他生命体缺乏信任、生命信仰缺失、自我主义严重等等。而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一再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一)人文教育缺失生命的另一半
随着日益增多的有关大学生轻视生命、孽杀生命的新闻见诸报刊、电子传媒之上,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道德缺失问题也同时在拷问着当代高校的人文教育。就现阶段而言,相较以往偏重文化知识学习的局面似乎已有所转变,高校开始关注学生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在关心学生们实用性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也做出了相应要求。
但是,当代大学教育却异化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中有关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未得到重视。国内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设置生命教育这一课程,只是在公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涉及“三观”教育的部分内容,可以说针对大学生展开的生命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就现实而言,当今高校并不缺少生命教育的资源,只是被高校排斥在正规教育之外。即使少部分学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其教育的内容也多呈现出单一性、滞后性倾向,且只是有关生命科学知识的简单陈述。譬如,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死亡教育的回避、法制教育的不足以及性健康教育的缺失等。此外,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也一直处于过于高妙,悬在空中的尴尬地位,并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命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样就导致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校园文化也未对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给予重视,使生命教育无法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生命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所有教育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毋庸置疑的是,课程实施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师,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兼具善于和学生交流的能力与热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与学生分享自身对生命的体悟与情感,才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感知生命美好,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憧憬人生。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高校生命教育师资培训的机会较为匮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不能够及时的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培训的机会,这也是导致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原因。此外,很多高校教师还存有教师权威绝对化的思想倾向,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学组织形式还是教育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非交往性现象。而教师表现出来的工具性、功利性价值取向,也就形成了教师高压,学生厌学的局面,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出现隔膜,生命教育也就成为一纸空谈。就此,学校不但不能成为启发生命存在价值的场所,反而可能变成生命的囹圄。高校生命教育师资力量存在的总总问题,也在提醒着当代高校教育者们,适时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强化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对生命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更是对大学生生命负责的表现。
(三)教学的方式方法欠缺多样性
好的方法可以使大学生生命教育更具实效性,纵观我国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虽不至于说是完全的千篇一律,但也明显缺乏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课程的教授总会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教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同时,也扼杀着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他们自由的灵魂,使得课堂成为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完全程式化了课堂教学。 1.生命教育面对的是各个鲜活的生命体,这更要求我们要把灵魂融入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生命的激情所在。比科技落后更可悲的是,现今科技化的价值观使人们的生存价值迷失,迎合了这样功利观的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学生困在了各种各样的概念、命题和定理之中,这就导致大学生们远离了现实生活世界,同时也是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越来越多的真正原因所在。
2.生命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那么与之密切相关的生命教育的形式就不能单纯的只停留在一种模式之上。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面对的迫切问题便是,怎样真正做到消解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建设宽容的课堂管理制度、设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以及弥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只有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大学生生命教育才能焕发出夺人的光彩。
(四)心理咨询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近些年来,促使大学生漠视生命现象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就业压力、环境适应不良、心理病症、失恋等占主要地位。就全国范围来看,各大高校几乎都设置了面向全校师生展开心理咨询服务的机构,于此同时,也开设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部分条件成熟的高校,甚至已经发展到新学年伊始就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新进学生的心理状况,变被动为主动。在某种程度而言,这对大部分隐匿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起到防范作用,但是仅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无法应对现今频发的校园自杀、暴力事件,且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危机。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已经是高校当前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议题。大学校园内缺少职业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转业问题也日趋严重。这都一再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数量的严重不足,不仅在一方面阻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的发展;在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高校对生命教育仍缺乏足够的重视。
(五)未形成多位一体的合力作用
俗话说:“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生命教育不只是学校的教育内容,更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教育内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则是社会各界皆寄希望于高校来解决一切学生面临的问题。大学校园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地方,然而一个学生产生各种各样轻视生命的现象,不能仅从学校没教育好来认定。大学生的第一个启蒙教师是家长,第一所学校也就是学生各自的家庭,好多陋习也秉承自家庭的教育者――家长的一方;而社会就好比是放大的学校,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也拥有着不可回避的教育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要想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必然就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爱惜生命,进而创造生命价值。当然,这其中受教育的主体,也就是大学生要从自身找问题、找原因,并积极主动地配合教育者对自己进行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为自身行为。但是,总体来看国内目前的生命教育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例如:重视孩子的分数多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关注学校的升学率而不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强调经济效益而不是学生未来的社会教育。这些错误的价值取向都与我们要加强的生命教育的方向、目标背道而驰,想当然地要形成多位一体的合力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0202.html上一篇: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性朴论视野下的儒家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