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兴的战略管理思想,其概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Nigel)提出。作为新的组织形式,战略联盟表示经济领域两个或多个企业主体为保证信息流通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而自愿结成的有组织的、松散的、以契约形式为联结纽带,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战略伙伴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是战略联盟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创新,是合作伙伴为了达到更大的竞争优势。自愿达成协议而建立的一种开放型组织形式。从内涵来看,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最终目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势互补与合作则是其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总体上受外部环境、内部动力、理论支撑三个维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亟须创新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同时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等基础理论则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诠释了战略联盟形成的深层次动机。
一、环境变化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提供土壤
1.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反映,又推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其本质在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职业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为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际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同时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挑战。
一方面,国际化给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开放,外国的国际教学机构纷纷进入国内开展尝试性教育项目,通过中介服务引导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这就加剧了国内生源海外留学的低龄化趋势,分流了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潜在生源,冲击着高等职业院校在日益开放的国内职业教育市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国际化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高等职业院校人才也必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同时,大量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也带来对国际化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就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
为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培养其跨文化适应能力、国际理解能力以及外语能力,懂得国际企业运行规则,满足国际人才技能标准。这就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克服以往封闭办学的模式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坚持以开放的姿态与国际教育机构、跨国企业合作,建立全球化视野,借鉴和学习国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资源体系和国际化技能人才标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教育资源,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2.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及技术等方面的变化,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价值提升,依赖于人才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人才需求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一是产业转型必然促进新兴产业出现,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传统产业的升级必然带来技能型人才的升级,不论是技能水平和人才数量上都将提出新的要求。此外,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也将带来对服务型高端技能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
以北京为例,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中,北京逐渐摒弃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和低端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北京对传统工业持续升级改造,逐步改变以往劳动密集的粗放式、外延型发展模式,向技术密集的集约式、内涵型模式发展,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典型代表的高端产业。2011年,以金融产业、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已经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同时,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高端新兴产业的崛起,也扩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对该类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市技能人才缺口总量近6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缺口达13万人。为此,创新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同时这种环境的变化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二、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形成的内生动力
1.传统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需要教育理念的时代变革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是人们对教育存在的主观映象而形成的普遍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职业教育建立之初就仿造了普通教育的学科体系模式,直到今天这种学科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在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被广泛接受,占据主流地位。学科本位也称知识本位,这种理念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掌握扎实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在广泛而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才能够掌握相应的技术技能。尽管学科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毕业生没有掌握实用的技术技能,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也是其显而易见的缺点。用人单位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使毕业生就业,这样势必造成教育和时间资源的二次浪费。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在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上更占优势的本科层次人才激增,挤占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部分就业机会,这些问题在不断挑战学科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摒弃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理念,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职业岗位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树立高等职业教育产业服务意识,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靠近市场,走进市场,更好地适应产业经济、地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产业服务意识的建立,有利于从新的角度看待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
2.现有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需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创新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包括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配备与供给;职业教育资源在全部教育资源中的配比;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与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即资源效率。H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由于配置方式不当往往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配置的结构方面,对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使用不尽科学合理,如学校师生比失衡,学科专业重复设置,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并造成教育成本增高。在资源配置的管理方面,由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不匹配会造成浪费。在资源配置的职能方面,由于职能发挥不充分也会造成浪费,如高等职业院校定位模糊,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
为此,需要采用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这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关键,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竞争力,保障其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要求打破行业、区域限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教育资源共享。同时以开放式、多样式、跨时空的方式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面向社会,主动与企业及社会各界联合办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现有体制下,要完全实现市场化条件下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尚有难度,客观上也需要以一种新的模式来尝试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际上,作为一种开放性、市场化组织。战略联盟也确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3.传统办学模式与当前环境不相适应,需要多元化创新
办学模式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指其办学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约束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学校运行机制,是对实践的理论性概括,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办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随之改变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当前政府单一管理的传统办学模式暴露出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缺少自己的特色,教育教学没有与当地的企业接轨,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造成就业与招生的相对脱节;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进入良性循环走大发展之路,关键是要打破旧的办学体制,跳出政府单一管理的传统办学模式,进行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创新。引入行业、企业、政府、学校等多元化主体办学,特别是让企业变成办学的主体之一。行业企业参与制定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计划,将大大提高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技能人才本身的适应性,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更好地融入市场和产业链条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亟须发展多元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竞争力的核心所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办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将推动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同时战略联盟的发展本身也是对办学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4.固有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需要人才培养的路径突破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不能完全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模式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实中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不匹配问题。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如不同专业招生人数的结构不合理造成人才浪费,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专业性不强,企业不认可职业学生专业能力。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真正从传统学术教育的“压缩饼干”模式中走出来,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匹配性。
为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面向市场,解决因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立足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同时需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是开放环境下职业院校之间以及院校与相关企业之间,从人才供给与需求合作角度出发,自主自愿形成的有机联盟。这种结合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很好的平台,有利于更好的解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双重需求,也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形成的理论支撑
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战略联盟的基础理论应用则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在理论上找到支撑。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耦合理论共同支撑了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应用和发展。
1.基于资源基础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使资源集聚成为可能
资源基础论兴起于80年代,以维纳菲尔特、格兰特和巴内等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为了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积累资源,积聚能力,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在社会不断发展、技术不断创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完全拥有并保持自己持续竞争优势所需的全部资源。进行资源的交易和积聚,利用外部资源以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就成为一种战略要求。然而,异质性资源往往是稀缺的,无法完全模仿,而且缺乏直接替代品,仅凭资源的交易很难获得。于是,谋求与其他企业合作,利用双方或多方资源的优势来完成资源的聚集和组合,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战略联盟正是实现资源集聚的有效途径。
在资源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发现,高等职业院校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也千差万别,通过组建并参与战略联盟,可以有效实现异质资源获取和价值重塑,构建持续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理论有效解释了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为战略联盟的形成提供了指导与理论依据,为战略联盟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发展与管理提供了指导。
2.基于核心能力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使优势互补成为可能
“核心能力”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首次提出,并由此逐步发展形成核心能力理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在该理论看来,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组合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体系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而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组织内部富有个性化技能和经验知识的体现。
核心能力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核心能力具有的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校际、校企之间彼此相互学习、互补和发展核心能力的基础。通过组建战略联盟,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可以实现核心能力的互补与融合,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业务上的协同。获得和强化各自的竞争优势。联盟成员问的互补和协同优势促使各方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使院校和企业的单项核心能力在联盟中能够得到新的组合和延伸。
3.基于组织学习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
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源于管理学,其发展过程中借鉴了系统动力学理论、开放系统理论、组织控制理论等管理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研究方法。组织学习理论从组织学习与知识积累的角度解释了战略联盟的形成原因。该理论认为:知识是联盟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对知识资源的识别、获取和学习以及对组织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知识的转移、学习,是联盟创造价值的基础。在战略联盟的背景下,学习被抽象地定义为“通过与联盟成员相互作用而获得的自身能力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组织间的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程度是逐渐累积的。从组织间学习的视角出发,战略联盟被认为是企业间“合作学习的经验”或者“学习的实验室”。
战略联盟作为组织学习、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学习联盟伙伴的经验性知识。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间通过缔结战略联盟,创造一个便于知识分享、转移的宽松环境,使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隐性知识和技能在联盟伙伴之间转移,进而扩充乃至更新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联盟成员乃至联盟整体的竞争优势。
4.基于耦合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使多方协同成为可能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它最初是一个物理学概念。耦合就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从协同学的角度看,耦合作用及其协调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走向何种序与结构,即决定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研究发现:在教育经济学中共生与耦合是相通的,核心是合作与协同,通常统称它们为共生耦合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其实质上就是在联盟系统下各子系统间的一种耦合。
在耦合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院校、企业、政府机构等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与协同。同时通过校企问的耦合,可以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尽可能地置于真实环境之中,如实训与真实职场环境的耦合、教学与训练的耦合、生活环境与职业氛围的耦合、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的耦合等等。某种层面来看,耦合理论的应用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提供了一种路径和方法。
当前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带来的挑战,满足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新的探索与尝试,也是贯彻落实“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主线的集中体现和实践创新。
高等职业战略联盟的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要求。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耦合理论支撑了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机理,解释了战略联盟形成的深层次动机,即通过整合优化资源,优势互补与协同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