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从一而终的普世情怀
陶行知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同时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思想深深影响了他,铸就了他深沉的济世情怀。这种济世情怀体现在他的抱负与普及教育的行动中。
1、“显学”熏陶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县城城郊的黄潭源村。自古以来,歙县就一直是这一区域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发源于此的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新安文化流派。陶行知从小就生活在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悠久的人文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深受这种传统儒学的影响。
墨家提倡“兼爱”,即平等地爱一切人。墨子及其门徒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上说下教”。陶行知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人民奋起救亡的时代,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把毕生精力献给人民,献给教育事业。他的这种“爱满天下”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受到墨家的影响。
翦伯赞评价陶行知:“有儒家的风度,墨家的慈爱,基督耶稣的精神,他是自古以来哲人的合体。”这种博爱的精神和济世情怀,是他普及教育、改善全中国人民生活的思想基础。
2、心系天下
陶行知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没有信奉基督教,并在该校楼上学生宿舍墙壁上书写:“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少年立志,坚定鲜明,为天下人而努力。
在辛亥革命影响下,陶行知开始信仰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主张民主共和,并组织爱国演说会,积极参加爱国、社会福利及学术研究活动。1917年陶行知离美返国。在归国海轮上座谈归国志愿时,陶行知说:“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3、身体力行
1919年组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暑假留校学生二十余人,调查研究失学成人补习教育问题。这为以后几年有计划的推行平民教育运动打下了初步基础。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自成立后,在全国二十余省区设立分会,广开平民学校与平民读书处,陶行知与朱其慧均积极参加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却抛弃了大学教授的头衔,来到农民中间,与青年们同甘共苦。他是真正的广大民众的教育家。“姚文采回忆:陶行知主张用最少的钱来办丰富的教育。因此,他用三十元开办费,六元一月经常费就可以办一所乡村小学,二十元开办费,六元一月经常费就可以办一所乡村幼稚园。这因为中国是个穷国,要用穷的方法才能普及教育。”
1933年9月18日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成立。会址就设在上海威海卫路中社,并拟定助成会简章及普及教育研究院组织大纲,提出:“本会宗旨在发现最经济、最迅速、最能持久、最能令人进步之方法,为谋普及大众儿童向上生活所需要之教育,以助成中华民国与大同世界之创造。”
显学的熏陶,心系天下的伟大抱负和不屈不挠的普及教育行动使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逐渐成形并不断的发展、成熟。
二、生活教育:陶行知核心教育思想的质疑
陶行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他的普及教育思想一以贯之,而非“生活教育”。
1、生活教育――后期创作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响彻内外,这是他结合中国实际做出的重要思想创举。然而,经过分析,生活教育思想并未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并未一以贯之。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后几年。1926年,陶行知在其创办的明陵小学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乡村教育联合研究会上,宣读《我们的信条》,提倡“生活教育”,陶行知坚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于是,陶行知等几位老师决定丢掉传统教育下乡去。“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创办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学,这一天正是生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开始的一天,也是生活教育运动开始的一天。这个运动在中国持续开展了近20年。”由上可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从他从事教育多年之后开始的。
2、普及教育――毕生愿望
陶行知以他毕生的精力从事了中国人民的普及教育,他先后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国难教育运动,战时教育运动和民主教育运动,直到他生命的结束,实现了他的愿望,而且他的普及教育运动与中国民族的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休戚相关。
“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国际驰名的大众教育家。普及教育是一个国际性的全球问题,中国尤其需要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陶行知发动了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国难教育运动、战时教育运动、民主教育运动。这些都是在各个阶段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普及教育运动”。
陶行知一生的教育活动都与普及教育有关。1934年他在《普及教育运动小史》一文中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他在普及教育方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成功的经验,是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