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several problems;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34-03
0 引言
基础教育,是指高中(含高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教育等,是整个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另一方面则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不仅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而且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桥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在走精英化教育路线,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传统科举教育的“现代版”,又是原苏联教育模式的“中国版”。这种教育模式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如教育过早竞技化[1],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及对学生缺乏人格教育等,极大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急剧匮乏的局面。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及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矛盾等问题也开始凸显,造成了城乡教育水平两级分化的局面。因此,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既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又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1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点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生源以及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中,而农村地区教学资源普遍比较匮乏,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不但学校少、设施落后,甚至有些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学校[2]。其原因主要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其中包括大量的适学儿童。随着城市学校对农村学生的不断吸收,造成了农村学校生源大量的流失。同时,一些农村优秀教师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也开始向城市迁移,使得本来就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经营变得更加窘迫。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人才资源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并且存在较大的差距。原因主要是:错误的目标追求和教育制度。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混为一谈,许多家长更是不惜重金纷纷将孩子送进“重点、名校”上学,导致部分学校优秀生源过度集中,造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1.2 教育过早竞技化 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进步,但我国基础教育仍然没有摆脱“考试”这一单一化的人才选拔模式,而且“唯成绩论”和“锦标主义”也成为了这一模式两大特征。我国基础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似乎与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找到了共同点。“竞技”一词最早出自体育中,主要表现为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为了在比赛中战胜对手甚至不惜一切,目的只有一个拿到“金牌”。教育竞技化原意是指在某些学科内部存在的大型学科竞赛[1]。然而在今天,教育竞技化一词的内涵已被逐渐扩大,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无限制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学生除了在学校要准备周考、月考、会考、期中、期末等各种形式的考试以外,在校外还要参加各种奥数、外语辅导班等进行“加练”,这种大强度的学习负担将竞技体育“唯成绩论”和“锦标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家长不断给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为了能提高成绩,学校在国家明令禁止学校补课的制度下,依然不断的利用放学、周末、假期等原本应该用来休息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补课,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违规操作,给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期的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教育过早竞技化让许多孩子早早就失去童年的美好,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更是“拔苗助长”“竭泽而渔”。 1.3 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的矛盾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3]。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逐年攀升。据相关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4],这标志着我国现阶段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加速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动力需求,导致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涌向城市,出现了农村生源向现有城镇学校集中的状况,激化了城市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的矛盾,这要求政府和学校重新对城市基础教育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5]。其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改变了广大农民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更多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也必然要求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然而,随着城市人口聚集效应的不断扩展,城市学校面对更加多样化的学生人群,将入学门槛一再提升,使得学生择校变得困难重重。不但城市人不惜代价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农村人表达让子女选择重点学校接受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和户籍问题的影响,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天的城市流动儿童就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长远来看,帮助这些儿童和谐融入城市生活、认同城市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根据城市实际人口数量和教育需求,对现有教学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1.4 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科举制,再到当今国家统筹的高考制度,我国古今教育一直沿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一味的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共性发展,忽视个性发展。例如,幼儿园的统一排队、统一吃饭、统一睡觉、甚至统一上厕所,试想一下,连上厕所这种生理需求都被无情的集体化、统一化,学生的个性培养又何从谈起。虽然应试教育,也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例如,一味通过静态的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我国学生个性缺失,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早日从“共性教育”误区中摆脱出来。
2 基础教育失衡的负面影响
2.1 教育竞技化违背了青少年成长规律 竞技化的教育就如同体育竞赛一样,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抗,通过学科的竞赛和排名对学生进行区别,一切以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为重心和依据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造成了学校教育普遍重智育,轻德育、美育、体育的现象。例如,中小学生的书包过重,压的学生小小年纪弯腰驼背;过多的作业负担经常让学生做作业到凌晨,出现严重睡眠不足,甚至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青少年成长的自然规律。而在英美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常是采取自主式、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更加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过早竞技化,使我国学生长期个性受到压抑,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违背了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最终造成我国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甚至社会分层的局面[1]。
2.2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父母千方百计地把子女送到城镇学校读书,而一些家庭贫困但子女却有升学希望的家庭则砸锅卖铁也坚持将孩子送进城镇学校读书。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受户籍条件的限制,则必须要比城市孩子缴纳更多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贫困。而且,在一些学校里,农民工子女经常会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例如被单独编班,成绩不计入学校期末总成绩,剥夺评选 “三好学生”的资格及参加学校体育竞赛的权利。这些现象都使得这些孩子在性格上变得十分孤僻、自卑,经常会产生怨恨父母、仇视社会的不良情绪,给未来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埋下了隐患。
2.3 我国科技依然落后 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学都以“精英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重点甚至教学特色。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入了无休止的分层考试,从学校竞争到班级的选择……然而,这种精英化的培养模式并没有使我们的科技、经济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高分低能、创新型人才匮乏依然是我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曾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就在前不久,我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然而莫言的成功并不能掩盖中国教育的缺陷,因为莫言只上了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劳动,几乎脱离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培养。而且,在诺贝尔奖项中除了文学奖,还设有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奖项,但在这些高科技领域里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接受中国本土教育的人。据统计,获得诺贝尔奖的平均年龄为50-60岁,按照我国教育脉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最后到博士,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将近2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20年的时间里学生一直缺乏个性方面的培养,创新的棱角早已被磨平。因此,长期以来必将造成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2.4 家庭教育的缺位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环境整体上处于一个浮躁的阶段,各级学校只是片面追求学生短期内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全面和长远的发展。这种浮躁的氛围正逐步向家庭教育中蔓延,致使家庭教育的方向发生转变,把成绩作为家庭教育的重心,将人格教育放在一边,这种家庭教育的缺位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道德观开始发生扭曲,滋生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一些学生在考试中不惜铤而走险,通过作弊和抄袭等不良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数,其目的只是为了躲避家长和老师的责难。这种行为不仅使得考试失去了原本的价值,而且导致学生道德缺失;因为孩子学习压力大,一些家长主动承担起洗衣、做饭一切家务,生怕孩子分心,然而这并没有博得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反而使学生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缺失;更可悲的是,一些孩子甚至把考试成绩当做向家长索要物品的筹码,家长也把这种行为理解成为理所应当,考好了买这买那,考不好一顿责骂,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似乎成为了一种买卖关系,这种机械、滑稽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误导了孩子的学习目的,使得孩子认为学习不是给自己学,更多是给家长学。因此,在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引导下,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严重扭曲,严重影响了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
3 结束语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走精英化的教育路线,奉行着应试教育的模式,造成了现在教育严重失衡的局面。我们应该从中及时总结和吸取教训,首先,学校应该让教育回归本质,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挖掘创新型人才,从共性教育的误区中摆脱出来。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及时调整方向,充分重视孩子的人格教育,培养其独立和自主的意识。最后,政府和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对现有城市学校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保障每一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政府还要积极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减缓生源外流,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0980.html上一篇:浅析艺术类大学生情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