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郑辟疆是我国著名的蚕丝理论奠基人和蚕丝教育家,他自1918年起,连续担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及后来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达51年之久。早在1929年,他主持的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与杭州蚕业学校一起,被日本蚕丝业同业工会中央会称赞为中国的双璧[1]。他始终把办教育与振兴祖国蚕丝业紧密相联,总是按照社会生产的发展与需要来培养蚕丝技术人才,以自己的哲思睿智,设计并推动了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形成[2]。在民国艰难的环境中,郑辟疆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以严谨的学风办学,培养出一大批富有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能够承担起革新蚕丝业的新型蚕丝技术人才[3][4]。
一、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师生
费孝通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一文中称赞郑辟疆是作为一个“一生为使别人生活得好起来而不计较报酬埋头工作的人”[5],是一个“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6]的人。他说:“郑辟疆,一个从蚕学馆里受国家培养出来的青年,有机会去日本看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面貌,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怎样摆脱落后的家乡,而立志要去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7]费孝通写到:“他给我最深刻的形象是一个以身作则、教人做人的良师。他平时生活的一言一行都贯彻着先人后己的精神,使学生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油然产生向他学习的主动要求。”[8]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深刻影响,并内化为成长成才道路上坚定而持久的动力。郑辟疆捐赠私人积蓄于科学研究,用自己家产抵押以贷款办学,战乱中为保全蚕校东奔西走。20世纪20年代,应邀到女子蚕业学校执教的日本蚕丝专家白泽干先生曾经回忆道,郑辟疆校长有如圣人君子一样无欲恬淡,一心只为学生、为学校、为教育着想,过着极为质朴的独身生活[9]。为此,费孝通认为“我们应当一代比一代强,而事实似乎正是相反。要想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找到一个像上一代的郑先生这样的人,有那样忧国忧民,舍己救人,不求人知的精神的人,我举目四顾,觉得不那么容易”[10]。
郑辟疆所倡导和推动的蚕丝改革,是一场艰巨的新旧斗争,可以说是从头做起,要在千百年所养成的习惯势力中,推陈出新,使科学技术扎根到千家万户的农民之中,需要他坚强的毅力和精神修养,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改革的决心变成改革的成果,他所倡行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之所以被众人接受和拥护,这与其德高望重、受到众人的崇敬和爱戴是分不开的。他以其坚定的信念、百折不回的精神、上下求索的理念,给青年学子提供了一部深邃的人生教科书,并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
1950年,年届70的郑辟疆先生担任公立蚕丝专科学校校长,至82岁高龄担任苏州丝绸工学院院长期间,他奔走呼号于从基层到全国人大、政协的各级机关。他在人大、政协会议发言时,言必称蚕丝业发展,言必称丝绸教育振兴,言必称蚕丝实业强国。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是一位将生命与蚕桑事业融为一体的“蚕神”。他一生像一条春蚕,为人民吐尽了丝,然后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费孝通写到,“我想这对他并不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因为这是他为了完成他的使命必须付出的代价,受之如贻”。 郑辟疆在留下的手稿中写道:生存到止境,好比灯油尽,油尽灯自灭,永别无需惜……,一生无贡献,未尽人民责,徒餐三百石,无以报农人。从中可以看到他虚怀若谷、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郑辟疆担任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他积极响应时代和责任的号召,带领同学上街游行,亲自向群众揭露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掠夺罪状。“女蚕”学校的学生受到校长爱国热忱的鼓舞和感召,毅然决然地取下了发髻上的日制发夹,削了竹簪来替代,以示抵制日货;还有的同学怀揣振兴祖国蚕丝事业的强烈愿望,立誓不嫁,立志将终身献给祖国的蚕桑事业[11]。
郑辟疆第一次给全校师生讲话,就从?祖教民讲起,他激动地说:“我们是炎黄子孙,要把祖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现在世界上列强称霸,中国被蚕食,山河破碎,百业凋零,蚕丝业也落后了。我们要不惜献出个人的一切,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把祖国蚕丝业发展起来!”[12],以此鼓励年轻学生为振兴中国丝绸事业而努力学习。
1947年,为了表彰郑辟疆任职将近三十周年的业绩,女子蚕校校友会筹资巨资,建成礼堂一座。落成典礼上,众人一致提议将礼堂以郑辟疆的字命名为“紫卿堂”。郑辟疆却坚辞不允,他说服了大家,更名为“西陵堂”。传说西陵女是我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妃子,教民育蚕的始祖。郑辟疆在亲自撰写的《西陵堂志》中写道:“命名紫卿堂,予以不敢当此,爱题为西陵堂……实为四千年前蚕政创举值得吾人纪念,愿吾蚕业同志咸能继西陵遗教而广大之。”[13]
三、启发学生的事业思想
1918年,郑辟疆接任“女蚕”校长后,认为要使“女蚕”在复兴中华蚕丝业的宏伟目标中有所建树,必须先激励师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事业心,他首先提出了女蚕校发展的新方针,具体内容为:启发学生的事业思想;树立技术革新的风尚;以自力更生和节约的办法,尽量充实实验设备及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坚决向蚕丝业改进途径进军[14]。新方针的提出,使学校广大师生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前进方向,从而一扫因前景不明而造成的沉闷局面,为女蚕校的全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为了振奋学生的事业精神,郑辟疆特邀费迈枢作词,季饶西谱曲,创作了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歌,并于当年九月初的开学典礼上正式颁布,歌词如下:宁沪苏常,淮海徐扬,膏腴壤,地利辟蚕桑……愈研而精,愈振而兴,盛矣哉,日上蒸蒸[15]。
校歌生动反映了女蚕校所面临的全新局面,鼓励年轻学生们立足江苏这片丝绸宝地,充分发挥女学生在蚕丝生产领域的天然优势,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经纶天下,衣被苍生”为终极追求,为挽回中国蚕丝业的权利,为重振中国蚕丝业的威名,为中国蚕丝业的复兴而奋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高度事业心。这首校歌也成为“女蚕”师生几十年间的精神源泉和奋斗动力。
在此基础上,郑辟疆又提出了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诚、谨、勤、朴”的四字校训,推崇“诚则能谨,勤则能朴”之原则,他自己身体力行,为全校师生之表率。校训作为每一位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成为引导学校所有师生的行动指南。
在郑辟疆带领下的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尽管历经战乱,但是这样一种视蚕丝为社稷民生大计、倾力事蚕的淳朴风气却静静地流淌在一代又一代蚕校弟子身上。白泽干先生曾经回忆道,当时为了改良丝质,冷藏保存蚕种,实行人工孵化,一些年轻的女孩子将家里为自己结婚准备的钱凑起来,建造了一座漂亮的蚕室,并开始了蚕种制造。费达生在《复兴丝业的先声》中写道:“或者有人会笑我们夸大,但是我们一点信仰是必需的。在这信仰上,我们才能为我国家、为我同胞服务。当然我们也许在这一生中不能有成就。但这并不是走错了路,只是我们自己能力不足。我们相信,在这路上会有不绝的继续者,而且要在这路上,获到最后的成功”。[16]
郑辟疆对学生事业思想的启发,为女蚕学生今后在蚕丝业上“发挥其所学,对蚕丝业之改进,付出了极大的力量”[17]奠定了基础。女蚕学生“在农村中,不辞劳苦的如慈母之对赤子,指导了养蚕技术之改进;在制丝工厂中,他们能以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技术,用感情来灌输于女工,革除了执鞭管理之恶习,贡献了煮茧缫丝的新技术”[18]。
四、注重社会实践,锻炼学生能力
郑辟疆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行工学结合、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之外,郑辟疆更为学生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其将来参加到蚕丝行业的改良工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1923年起,郑辟疆组织了学生演说联合会,定期举办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为她们在日后面对普通群众宣传先进蚕丝理念和技术的推广工作积累经验。同时,女蚕校组织学生阅书部和书画研究会,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学生的身心修养。
在众多的课外活动中,女蚕校还形成了一个传统,那就是每届即将毕业的班级,都会由学校组织前往附近地区进行参观旅游活动,并且随着蚕丝改进事业的不断发展,女蚕校学生们的参观活动范围日渐扩大,目的地不再局限于学校附近,而是发展到上海和杭州等蚕丝发达地区,包括西湖蚕校、杭州纬成公司丝厂部、江苏省立第二农校制工实习及丝织模范工厂、昆山蚕业竞进社、上海生丝检验所、杭州蚕种改良场等蚕业学校或蚕业改进机关和蚕丝业的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而这种旅游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玩,通过各地风景名胜和不同地点的参观,让学生们在心旷神怡之际亲身体会到我国蚕丝业的发展现状,对蚕丝行业的不同领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在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之后能更加迅速地参与进去。
五、注重对毕业生和校友关怀
郑辟疆始终把毕业生看作是振兴蚕丝业的一支力量。他认为,学生投入蚕丝界的人数愈多,蚕丝业的改进力量就愈雄厚。因之,凡是毕业生在工作遇到困难,写信要求学校帮助的时候,郑辟疆都立刻予以答复,或者共同研究解决办法。有时郑辟疆、费达生还亲自带人到毕业生所在的蚕种场去指导。对于毕业生提出的一时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再提交学校试验部研究。每年校庆日,组织毕业生在一起互相交流经验。凡有学生回校求助,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和指导。有时,郑辟疆发现学生在告辞时,面无喜容,说明尚有未解决之疑,他便紧步追赶,站在路边谆谆指点,再三勉励,直至该生眉宇展开,才怀着无限自慰之感迈步回校。校友对学校的感情特别深厚,每逢校庆日,纷纷返校,有的向母校汇报自己的工作,有的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出建议,藉校庆日的聚会以交流经验与沟通情况。郑辟疆也把校庆日活动中,毕业生提供的大量反馈信息,用来改进自己的办学工作。为了更好地配合分布于各地推进蚕丝改进事业的女蚕校毕业生,女蚕校力求充分发挥其校友会的联络作用。女蚕校校友会自1912年建校成立,1918年,郑辟疆担任校长后进行了改组,组织了通讯、出版、图书、交际等部门,每年3月15日校庆日召开大会一次,以便联络各级校友。自1923年起,校友会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友会名义编辑出版《女蚕》刊物,内容分论著、学术、专载、报告、校闻等栏,介绍当时我国蚕丝业生产状况与问题,并介绍日本蚕丝科学方面的进展。从创刊到1936年9月止,计出版发行70期。
六、现代启示
首先,职业学校需要以创办中国一流职业教育的自信与追求,自觉站在传承历史、造福当下和创造未来的维度上审视、践行和发展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之路。在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的同时,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和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职业学校需要把握职业教育规律,不仅要从岗位或职业的需求出发,而且还要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在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的文化育人,需要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带给学生全面的文化教养和社会文化的辐射;需要倡导独立人格,探索创新精神,提升创造能力,增强集体荣誉,强化社会信任,通过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形成新的精神信念与思维方式。
第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职业学校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也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学生的培养、企业服务和企业文化传承积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专业认知实习、体验实习、顶岗实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价值观,做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职业学校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忠于职守态度、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要求,融入到日常的专业课程中去,重视专业课程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在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变迁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