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多媒体的使用,能把微观世界的物质结构、化学反应过程直观化、动态化、模拟化
有关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过程这两大教学主题是教学中无法通过化学实验来演示完成的,但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学却可以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比如,在教学原子结构以及原子得失电子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微观世界的质子、中子、原子核、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的运动及其排布、原子、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及其离子、分子和分子的结构和形成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多媒体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这些抽象的微观粒子被放大成能够“运动”的、会“说话”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容易被学生亲近和接受的一个个大小和形态不同的动画实体,让学生充满趣味地认识这些微粒,这
样就能快速地、更深层次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和化学实验起到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作用
化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可是有些实验进行得缓慢,过了很长时间效果还不明显,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根本无法完成,但是这些实验又是学生必须认识和掌握的。例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由于电解水实验速度很缓慢,整个实验的后半部分根本无法完成。在教学这一课题时,我先通过直观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实验原理搞清楚后再辅助于教参配套的教学光盘中电解水的实验过程视频,观看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电解的过程、正负极产生气体的速度和体积比,以及氢气和氧气的验证,正极得什么气体,负极得什么气体等等一些知识,就会在几分钟内让学生得到认知,多快好省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快速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化学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课题时,就是以情境导入。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一个探险者领着一条狗、举着火把进入一个低洼的山洞,走着走着发现狗没了,回头找到狗,发现狗并没有受伤却晕倒在地上,弯下腰查看火把跟着也熄灭了,探险者立即陷入了恐惧,不一会儿也感觉到呼吸困难,最终晕倒在地;幸亏同伴及时发现赶来救援,才脱离了险境。看完这段视频立即提出疑问:探险者在山洞里遇见“鬼”了吗?还是这个山洞里有问题?山洞里有什么问题呢?学生有了这些疑问,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同时都想知道这个探险者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遭遇。这个时候我话题一转说:“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跟我一起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课题,只要大家认真配合积极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学完这课后,大家一定会恍然大悟,而且还能学会一些保护自身安全的小知识。”通过这样的渲染,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我再进行“导学达标”,利用演示实验,向盛有燃着的两根台阶蜡烛的大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倾倒。(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能灭火。这时候学生立即明白了探险者奇遇的原因与聚集在低洼山洞里的二氧化碳有关。这样设置教学,不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拓展了知识面,让学生得到启示,久未开启的菜窖和低洼的山洞,进入之前必须先要做灯火实验,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育中穿插利用现代化教学的电教技术和设备,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帮助学生快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能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1371.html上一篇:关于幼儿户外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教育改革中的师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