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11-03[ZW(N]
[作者简介]韦卫(1965―),男,江苏大丰人,本科,江苏省大丰市飞达路初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论述,体现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那么教育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呢?2013年12月7日,我市召开了义务教育工作会议,笔者在会上聆听了成秋生局长题为《确立四种观念,让教育返璞为真》的讲话,学习了“朴素的教育观、明智的教师观、大度的学生观、科学的评价观”四种观点。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工作实际和心路历程,笔者深深地感到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课程内容、改革评价机制五方面入手,加大教育改革和创新力度,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一、转变教育观念――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而正确的教育观念便不会有正确的教育方向和行动。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以德为首,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促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要超越唯分数第一的观念,坚持质量的全面性、管理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强调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强调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学生:既强调分数、升学率,又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既强调学生的道德品格、个性、行为习惯,又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沟通能力;既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本领和实践能力。
教师: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又是知识的生产者。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师生之间以民主、平等、和谐、人道的关系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应以平等的首席、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导演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舞台,学生是课堂的主演、主人、主体。教师既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既要能教好书,又要能育好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教育科研和体育艺术素养,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校:既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又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还提升了全体教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水平。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环境不断优化,同时文化不断积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的价值观念充满校园,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争当学校的形象代言人。
二、改变教学方式――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途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传统的教学观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似乎成了真理的化身,学生是绝对的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方法刻板单一。教师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高分,这就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忽视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习惯于千人一面、万人一书,单一的教学手段,刻板的教学方式使“唯师、唯书、唯上”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灌,学生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立于被动一方,消磨个性,灭掉灵性”,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部分“尖子”学生在被强行灌输、大题量、超强度训练、死记硬背、超大考试密度等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虽然也能取得较好的书面成绩,但它是建立在学生被压迫基础之上的,学生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确切地讲,这种应试教育的做法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必定会破坏学生的学习生态,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而言,更是心理上受到严重摧残,厌学情绪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教法之下,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强迫活动。现代教育应重视人的培养,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生本化的、探究式的、独立自主的、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讲究师生民主、平等、和谐与人道,讲究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培养,讲究因材施教,教、学、做相结合,讲究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过程与学习情感的共同发展,这样的教法对培养学习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必定能起到持久的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实施“分阶段、分层次”的“双分”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如今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知识以两年一个周期的速度更新,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开放化的学习模式,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教师现存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再也不会是“一劳永逸”。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广大教师必须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开放化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全时空、全天候与全方位的服务,特别是信息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文化知识与专业发展带来了猛烈冲击,教师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代化教育需要现代化教师的支撑,现代化的教师既要教好学生,使学生有优良的学业成绩、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个性品质,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要掌握日益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与教学渠道。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文化的传播,地域和民族文化的藩篱被打破,不同的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的大脑,不良的文化思想、腐朽的道德理念影响着学生未成熟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注意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积极的示范。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另外,还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大师就是那些用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现代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开放的思维对待学生,以教育科研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要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着力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牢固建立“问题即课题,学生的健康发展即对象,师生互动的课堂即实验室,教育教学行动即研究,师生的共同成长即成果”的思想意识,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挑战。 四、调整课程内容――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核心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素质教育,这一阶段主要是打“外围战”,推进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活动课,“课内扎扎实实搞应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素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第二阶段――“攻坚战”,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各学科课堂,各地中小学纷纷以此为主题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产生诸如“生命化”课堂、“生本化”课堂等,但这场“攻坚战”还是久攻不下,改革效果并不明显,课堂教学还是鲜有生命活力,知识、技能为主的价值取向未能得到根本改变。究其原因,应该是素质教育没有课程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没有体现在各学科的课程中。2001年教育部开始第八次课改,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创新。为了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价值取向,新课程确立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的整合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和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科教育的中心由学科知识转向人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人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新观念、新追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培养,把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追求,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学生简单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程,充分发挥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生生、生机互动助学的课程功能。当前,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要注重把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五、改革评价机制――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根本
教育评价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诊断、导向、激励、选拔和反馈的功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继续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现状。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其次要建立促进教师与学校不断提升的评价体系。强调发展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评价引导学校和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和教师对自身办学行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学校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学校、教师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最后还要改革评价内容、方式。要通过民主测评、社会调查、群众访谈、口试与面试相结合、成果展示、演讲答辨、操作竞赛等多种方式,考评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使考评更具科学性、全面性。
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全体教师要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作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管理思路,以“朴素的教育观、明智的教师观、大度的学生观、科学的评价观”指导我们的办学行为,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1381.html上一篇:有效利用文本 注重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