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作者简介】 吴宝席,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积累了丰厚而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已令世人折服。但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却有被虚化、弱化和边缘化之势。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如何理性认识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现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地渗透于基础教育课程中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之透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是激励民族成员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共同努力奋斗的内在动力。然而,这一精神力量却因种种原因而显得薄弱和不足。

  1.社会发展弱化了对国民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国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了国民教育的软肋或短板。即使国家一再下发相关文件,如2004年,教育部与中宣部联合发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10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3年,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但在教育实践中,传统文化教育一再被荒芜化、淡漠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经济意识、生存意识得以提高,但同时又使人们的利己意识和拜金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义利观扭曲、道德价值观走偏、文化信仰缺失等不绝于目,曾经的信义之族、文化之国、礼仪之邦正在遭受着因传统文化教育缺失而带来的失德、恶行之阵痛,拆解着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被诸多无形的藩篱所割断,中华民族的灵魂已被“名利”所吞噬。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经济发展不相协调成了当下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2.应试教育冲淡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基。教育的急功近利使本就薄弱的传统文化教育雪上加霜。首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少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考试技巧的强化,使传统文化教育被荒漠化,即使偶尔进行一些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棉花打在肌体上――不痛不痒”,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阐释,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教条、教义而失去了其真实意蕴和教育价值,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其次,当下的教育者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没有自觉履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渗透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没有从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教育的目标,不同程度地放弃了教育者对传统文化弘扬、丰富和发展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学、评价中都是相对缺失的。再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很多地方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长效机制,往往是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碎片化、孤立化、随意化,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最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资源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素材不足或闲置、教育的感染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等,都制约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3.外来文化冲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文化每时每刻都在流动,互联网触角四伸,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对于外来文化的侵袭,我们貌似不论好坏都签单全收了。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却在外来文化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特别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开放的胸襟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但对外来文化不能不加区分全盘接收。纵观时下,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外来文化情有独钟,不加分析地简单模仿,全盘接受,抛弃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严重缺失。我们忧心忡忡地发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已将年轻一代带入了一个畸形和异化的地带。不少孩子热衷于过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不知所指,逐渐被淡忘;青睐于吃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却全然不悉;痴迷看米老鼠、奥特曼、迷人马,而对我国优秀的传统影视剧不屑一顾;迷恋追李敏镐、乔布斯、科比,而对岳飞、文天祥、焦裕禄等民族英雄不曾相识……在外来文化侵袭面前,思辨性薄弱的青少年变得浮躁、迷乱、幽暗。当孩子们终于“现代化”了的时候,他们的服饰变了、娱乐方式变了、生活习惯变了、观念变了、行为变了,当一切都变得让我们感到陌生的时候,失去民族本色的时候,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啊!殊不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精彩的,迷失自我是可悲的。

  4.社会负面影响淡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全社会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有密切关系的。当下,智能手机、电脑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和社会大众手中,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尤其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犹如“海洛因”一般毒化着他们的身心。如,因为长期使用电脑、手机,大多数人都有提笔忘字的窘境;对许多民间艺术不知所然;对传统礼仪不屑一顾;对传统节日浑然不觉,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正在悄然消失。在文化市场上,含有暴力、色情、凶杀、吸毒等内容的出版物屡查不绝,就连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中也插入诸多低级媚俗的画面,给人们带来大量风蚀身心的有毒信息。而我们的社会监管部门对其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况且,目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阵地还局限在学校,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态势。   二、基础教育课程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之管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各种先进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精神现象的总称,是中华文明长期演化、发展、丰富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国粹,其宗旨可以说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审美、文化和道德素质等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为重点,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否则学科教学就失去了其本质、本位、价值和意义。学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呼唤、社会之需,有利于引导青少年丰富生活经验,丰厚人生底蕴,丰富实践智慧,丰满审美情趣,激发爱国情感,激励人生志向,提升生命意义,形成向上和向善的力量,使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2. 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简而言之,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一个国家如果思想、信念、道德、文化等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美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被毁掉了,但只要图书馆没毁掉,我们就可以把世界重新建设起来。”文化软实力关乎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在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一个民族若失去了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和传承,那只能等着做亡国奴了。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和精神支撑。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全部文明成果,是这个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软实力必须与国家硬实力相适应,二者一旦有机结合,会形成坚不可摧的综合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中国梦不仅是“经济强国梦”,也是“文化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作保障,更需要丰韵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该民族的宝藏,发掘和传承这座宝藏,靠的是文化。对文化的提炼和传承是民族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历史继续蔓延的推动力。中华文化体系凝结了深厚的中华文化、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在核心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精神文化内涵等方面,为中国梦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中国梦的内在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三、基础教育学科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径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发掘与各学科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之中,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1. 充分利用文本中现有的显性素材。文本是挖掘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开发文本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是教育人的职责。翻开基础教育课本,我们会发现,无论哪一年级、哪一版本的教材,每一章、每一课都配有一些引人入胜、撩人思绪、蕴涵丰富的精美插图,如中国结、中国印、中国画、中国龙、中国馆、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多彩的名胜、壮观的古迹等,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都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图案的出处、年代、背景,品味所代表的含义,体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祖国灿烂辉煌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因此,我们要立足学科文本材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传统文化教育为一体,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依本施教,以图育人,以文育德,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 充分挖掘文本中的隐形素材。在现行的基础教育教材中,自然科学、历史社会、思想品德等,其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较为明显,而其他课程中则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下功夫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文本中缄默传统文化教育的音符,挖掘潜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使文本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不失时机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应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不同形式展示于学生面前,奏响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敲响理想教育的长鸣钟,构筑学生的个体梦;奏响诚信教育主题歌,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吹响感恩教育主号角,培养学生的感恩品格;唱响责任教育主题曲,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章节中、每个环节中、每个细节中。

  3.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从来就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理应担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的全过程。传统文化教育不能采取强行灌输的方式,而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在校园内广泛开展“道德之星”、“礼仪之星”、“文明之星”、“诚信之星”等评选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诱发积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驱力;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传统文化知多少”竞赛、“传统文化伴我行”演讲赛、“红歌我来唱”歌曲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感悟到优秀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变为实际行动,抒写大美的人生。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带领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爱国志、强国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如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其民族感情,内化其民族意识,升华其民族精神;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校园永葆文化生命力,增强文化感染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传播力;把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实现“合格”与“特长”,使师生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自觉弘扬者、继承者、践行者。   4. 分学段有针对性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短平快”,不能采取“大跃进”的方式,而要有序推进,扎实有效。否则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了搞形式,走过场,就成了空中楼阁。小学低年级,要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以感性教育为主,诵读浅近的古诗,了解民俗民风、传统礼仪,学习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培养小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小学高年级,应以提高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熟练书写正楷字,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适合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临摹名家书法,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应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脉搏,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5. 细微之处入手,强化中国传统节日教育。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传统节日的淡漠,会造成民族文化的隐形流失。但在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倍受青年的冷落,年轻一代甚至一些成年人对春节、中秋、端午、清明、元宵、重阳、七夕等传统节日认同度下降,而对西方“洋节”倍加热宠,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中华传统节日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引领孩子记住这些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内涵和意义,并永远继承下去。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学校要组织一些纪念活动,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节日的来龙去脉,揭示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创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时代气息,使学生在欢度节日中感受传统,传承文明。

  6.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考试中的比重。考试具有导向性作用,左右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考试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指挥棒作用,小学毕业考试、中考、高考都要有意识地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试题中的比例和分值,追求教育立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努力引领学生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命题要反映中华文明发展史,创设传统文化情境材料,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及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和有用性,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使他们能心为祖国系,情为祖国动,志为祖国立,梦为祖国筑,学为祖国用。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继承、弘扬和践行,不可淡漠。否则,国家或民族就要涣散、萎靡,甚至衰亡,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内心,外化为言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绽放出绚烂的光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141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