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当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培养认识音乐美、理解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即概括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是时间的、听觉的、情感的、声音的艺术,感受音乐美必须以欣赏为前提,它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聆听、认真辨析的欣赏习惯,捕捉用于情绪表现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发展,并激发内心的感受和共鸣。所以常说音乐教育是培养情感的教育。
在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培养情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具有奋发向上的感情,就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等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历史的经验已使我们认识到音乐对人的潜能,尤其是潜在的思维和潜在情感的调动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根据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要求,我们应该向着“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迈进。在本人工作的这十多年中,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
一、通过学校各种音乐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学校,学生接受音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从音乐课――音乐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艺术实践等多方面、多形式的音乐活动中,使学生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合唱、器乐合奏和集体性的音乐知识竞赛等都成功地实现了以音乐教育活动来发展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纯洁、舍己为群的思想。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中学音乐课本中《春天来了》这一节音乐欣赏课,可以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就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每个学生的音乐个性得以发挥、发展
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技能性的表演固然十分精彩,全校性的合唱队、乐团、舞蹈队以高超的表演技能得到社会的赞许,但作为窗口,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普遍性的音乐文化素质水平,如果为了建设这个窗口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而忽视了普遍性的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那就本末倒置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成果不应是往高校送几个艺术特长生,或得到几个奖,而应该是全体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中学音乐课堂,我们应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非技巧性的一面,即着重对学生进行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1、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
传统化的音乐课概念中有一大误区:音乐课即是音乐表演课。它阻碍了一大部分学生音乐个性的发挥,在当今的中学生群体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音乐生活。在中学生的音乐生活中,听歌的往往多于唱歌和演奏的。诚然,限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一副亮丽的歌喉,也不是每个人的双手都具有较完美的协调功能,但是对美感的追求却是共性的,对轻、重、强弱、快慢等音响感知的能力人人具备。而音乐艺术的形象是由声音的运动形成的,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一个特定的声音运动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个学生能演唱好歌或演奏好乐器,但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感知音乐、体会音乐进而就能理解音乐,即感悟音乐。教育的侧重点在于通过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2、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培养体验音乐情感的能力
现代的中学生生机勃勃,充满青春的热情,但往往容易被一些具有华丽辞藻或充满宣泄情绪的通俗歌曲所迷惑。这几年来,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潘玮柏……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较少有学生记得《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这不得不让人忧虑和反思。这也是当今中学生音乐生活中很突出的现象。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是十分重要的。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能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把词曲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学生共同探讨辨别美丑。大家都知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情感体验是贯穿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等过程的主要活动,要让学生知道构筑音乐情感的通道来自于音乐的诸要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又能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那些空洞浅表的辞藻分开,获得的将是音乐进行过程中的美感体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
音乐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它是作为人的两种思维活动中极富创新特点的思维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听,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
音乐的思维以音乐进行过程中的动态作为基础,这种音乐的动态赋予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过程不一定将学生的思维给予定向,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如在非标题性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定向是十分不恰当的。根据音乐的动态和情感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学生的音乐个性对健康发展的作用
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已成为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可动摇的原则,我们应该使学生的音乐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感知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从中取得美好的或具有较深刻思想的情感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这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德育、美育教育的过程,它对健全中学生人格无疑具有较现实的意义。艺术的魅力在于他的完美性追求,限于逻辑的局限,这里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阐明这种现实性意义。但当学生们能较深刻地体会《国歌》的庄严与豪情,《命运》的思索与抗争,肖邦的激情与诗意,舒伯特的幽静与含蓄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一个丰富的健康的人格在形成。
总之,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中学生是人生历程中最具活力最有朝气的年龄段,我们应正视中学生丰富的、脆弱的情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正确运用音乐艺术的情感性特点,合理疏导学生的情感发展道路,使他们的个性在健康的情绪中自由地发展。并且我们需要改革评价方法和手段,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机制和评价机制,能陶冶学生的身心,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同时也能够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1538.html上一篇:科学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