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父辈长期在田间劳作,相信他们对“悯农”这首诗的理解就比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深刻;农村的孩子从蹒跚学步开始就在田间玩耍,帮大人摘玉米,拾稻穗,你说他们会分不清五谷杂粮吗?这些孩子从小过的是劳动的生活,所以他们受到的就是劳动的教育。而城市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带着从一个培训班到另一个培训班学习画画、唱歌、跳舞、弹琴……大部分在城市生活的父母从小就给孩子创造艺术的氛围,他们受到的就是艺术的教育。尽管孩子们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地域的不同所过的生活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生活中都得到了教育。
二、生活是有生命的东西,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求我们不断适应新生活,接受新教育
随着21世纪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也由传统的教师“一言谈”“满堂灌”转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的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课堂上老师使用的教具也由一支粉笔、一根教棒转变为多媒体设备、彩色挂图等。教育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素质教育”。在古代,信息只有从老师与圣贤书上得到,而且数量有限,一旦丢掉这些信息,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那个时代必须反复记忆背诵前人的文字或者从所能看到的有限的书籍中获取知识。这就决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背诵,检验的方法也是以背诵为主要特征的考试,人的大脑的主要形式就是记忆力。正因如此,古人提倡“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前进。在这网络时代、博客时代与搜索引擎时代,这些东西已经逐渐不再占据主要地位。现代教育与网络科技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借助网络下载或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在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获得知识就比仅靠老师的一张嘴或单纯的书本知识丰富得多。而且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的兴趣也更浓厚。学生在这种新的网络生活时代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的教育。
三、“生活即教育”,不只是适应生活,还要解放人类的创造力,创造新生活
“创新”一词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为教学核心,才会使整堂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比如,我在教学《九寨沟》时,首先让学生利用家中的资源:课外书籍、电视、网络等查一查,大致了解九寨沟山水的特点,在课堂上播放九寨沟的风光片,还把我自己去九寨沟旅游时拍的照片给学生传阅,让个别有去过九寨沟的学生来介绍所见所闻,先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了充分的体验,然后再让他们说一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有的说:“九寨沟真像一个童话世界。”有的说:“九寨沟真是一个人间仙境啊,我真想去那里玩一玩,看一看。”听到此我就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同学们去游览美丽的九寨沟,好吗?”学生们自然无比兴奋地说:“好!”于是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把自己当成一位坐在飞机上的乘客,飞到梦中的九寨沟。当音乐声停止时,我再请学生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完全不同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教学,就在游览九寨沟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都是兴致盎然。
因此,生活教育就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去了解、创造新生活。
四、“生活即教育”主张因时因地制宜,从当时当地和不同教育对象生活实际出发,决定教育的内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内容、要求也不同,在封建社会围绕“三纲五常”的思想来教育,而在现代社会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为理论基础来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还对不同年龄段进行了具体划分。比如,幼儿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小学阶段则又划分低、中、高三个具体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都不同,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在低年级阶段主要以识字、认字为主;到了中年级就以阅读理解为主,相对比较注重文章的分析;而到了高年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不断提升,知识面也扩大了许多,这时候就更注重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摆在了重要位置。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允许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教材,这就出现了各种省编教材,如:闽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等,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教育体制的宽广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结合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充分体现生活即教育,在教育中生活的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对教育的理念也不断增强,许多有条件的家长甚至带着孩子走出国门,去体验各国的建筑风格、经济、科技、文化的差异,在旅游生活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
五、“生活即教育”认为,书本也是前人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书是要读的,但不能死读,要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以活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文字虽然重要,但不可离开生活去教,我们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理解、运用,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否则便会出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书呆子。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合理、恰当地使用教材。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善于活用材料,能够对教材进行调整甚至重新组织,从生活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期《酸的和甜的》课本中:狐狸站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摘不到葡萄,他就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小松鼠、小兔子听了狐狸的话都不敢吃。而猴子望了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摘下葡萄往嘴里送,小松鼠、小兔子连忙劝阻,当猴子让他们也尝尝味道时,才知道原来葡萄很甜。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吃过的葡萄什么样的甜?什么样的酸?你是怎么知道的?狐狸尝过架上的葡萄吗?他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小猴子怎么知道葡萄是甜的?小松鼠、小兔子为什么告诉小猴子葡萄是酸的?后来又怎么知道葡萄是甜的?你怎么评价这些小动物?大部分孩子都能说出狐狸很狡猾,自己吃不到葡萄也不想让别人吃到。但有个别孩子却认为狐狸很聪明,这时候就需要结合孩子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来引导,问一问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撒谎、骗人对不对?这是聪明的表现吗?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中读。
人教版一年级上期《自选商场》,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超市购物的形式,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联系生活实际模拟超市购物情景去体验生活,让学生分别扮演购物者、售货员、收银员等,在沟通与合作中体验超市购物的乐趣,让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找教育,让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与生活齐驱并进,为生活而教育,努力培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会学习、会生活的国之栋梁。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