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但针对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应以学校的正面教育为主。
一、填补家庭爱的空白
班主任和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让学校变成他们的第二个家。班主任工作要努力做到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代管人的基本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方式,还要做到“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各班的班主任沟通,交流信息和管理经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还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要注意缓解学生在校的压力,教师时常深入到学生的中间去问寒问暖,对一些有疾病的学生及时给予关照,对有心事的学生及时予以疏导,稳定他们波动的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成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及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常规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辅导应是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必须开设的。通过辅导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学校还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予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寄宿制管理
从现阶段的情况看来,寄宿制是弥补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带来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的目前最适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办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留守儿童大多住在离镇中心学校较远的农村,如果不住校,放学回到家已经很晚,较难按时完成作业。监护人忙于农活,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大多隔代监护人更是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致使他们遇到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此日积月累,学习负担就会逐渐拖垮孩子的学习信心。而走读的留守学生,放学回家路途远,沿路的游戏厅、网吧、录像厅往往使孩子们控制不住自己,这怎会不影响学习呢?因此,寄宿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体观念的缺失,一个学生心中没有集体意识,往往在行为时心中就没有一杆秤,就会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另外,留守儿童特别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加之祖辈年龄偏大,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相关的知识培育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寄宿制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学校制订了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又是一个很好的约束。
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学校要努力成为留守儿童的真正家园,让我们对留守儿童多一点关注和关怀,让留守儿童远离寂寞、孤单,健康成长,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1741.html上一篇:加强民办教育管理的几点意见
下一篇:加强防范,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