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特点与难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有着与其他课程所不同的特点,也因而带来了教学上的难点。
(一)学科的宏观性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是一个宏观的视角领域,是从全球和全人类的范围来观察和研究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基本概况,它们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从空间范围来说涵盖了七大洲、四大洋(甚至还包括外层空间),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70 亿人口。从时间跨度来看,涉及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东西方的对抗,缓和,冷战结束,全球化方兴未艾和目前尚未结束的金融风暴,整整 66 年。如此规模宏大的覆盖范围,就社会科学而言是独树一帜的。宏观性带来了认知的困难,即使是一般的国际关系研究者也很难说自己对这一宏观领域了如指掌,因为宏观性还有多种次级层面,如地区研究、国别研究、跨国组织、多边合作、非政府组织等。想要清晰、便捷地认识这种宏观性和复杂性,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课程的跨学科性本课程涉及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经济理论、世界政治史、国别史、外交史、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军备控制领域的核武器与导弹)、哲学、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涉及范围之广,跨越领域之宽,也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这种跨学科性对于只有本科程度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他们一般只具有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知识,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按照学科要求掌握如此之多、难度如此之大的多学科理论基础。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种难以克服的挑战。
(三)学科的抽象性本课程大致属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这个领域是社会科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个充满了逻辑符号和文字的抽象研究范畴。一般而言,其基本的学术概念都是国家利益、理性决策、国际格局、实力地位等诸如此类的高度抽象的词汇,对于没有任何社会经历和历史宏观概念的本科生而言,想要理解这些概念,存在自身认知基础的薄弱环节。他们都是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对于这些深刻的社会科学概念可能有着某些程度的模糊认知,但要想准确深入的掌握,光靠书本上抽象的概念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本课程所具有的三大特点(宏观性、跨学科性和抽象性)也就带来了教学上的三大难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有能力接受和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达成教学目的呢?这就要从认知角度和学科特点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基本认知的理论
人的认知是从感觉到知觉,从意识到思维,通过语言这一工具,进而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认知体系。就学习而言,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与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直接相联系,而且还涉及人的情绪、动机性和社会化等问题。人对外认知的首要基础条件就是感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领略周围的万千事物,首先是从感觉开始的。人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去看、去听、去嗅、去触摸,由此建立起关于客观事物的最初的直接印象。因此,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就常态教学而言,对学生最经常采用的就是视觉和听觉刺激。而有了感觉之后,人才能形成一定的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觉,而必然是抽象和游离的概念。心理学家对于认知主要是从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来进行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而具有间接性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然要以学生既有经验知识发生作用,有可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强认知,也有可能是原有的知识经验抗拒和扰乱新知识的吸收与接纳。认知心理学强调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因此它认为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还包括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3]。
因此,根据这一基本认知心理学理论,我们就要采用案例法,以加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案例法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本课程是多数学校都已开设的,教材的数量和种类都较多。“国内已出版的国际关系本科教材具有归纳性强的特点,很适合于学生考试参考;但是教材中实例很少,所介绍的概念和原理不易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学生们反映,这些教材易背难懂,读后不知如何用书中归纳的内容来分析和解释当前的国际关系现象。大学生对国际关系的认识主要是来自新闻报道和国际评论,由于缺乏国际关系的基础性知识,学生们难以将国际关系的理论、概念与国际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美国的教材事例丰富具体,能使学生感受到理论、概念与现实国际政治的联系。一般而言,中国教师都是按照逻辑归纳条理清楚,但较少按照案例为导向进行教学。这一点对于学生而言存在着比较大的认知差异和接受困难。
案例法教学,就是以历史和现实存在的相关客观现象为模板,对学生进行介绍,按照既有的学科理论引发学生思考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此当中,教师按照学科标准进行引导,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分析,指出其哪些分析是合乎逻辑,哪些是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案例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生动,有兴趣。在认知理论之中,视觉与听觉的接纳信息最大,而案例的理论较浅,一般的学生都能明白和接受。尤其是正在发生的国际时事正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针对当下的国际关系事件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够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同时又避免了枯燥的纯理论介绍和脱离客观的条理分析。能够让学生在客观直观的感觉刺激下,比较容易接纳教师提供的逻辑和分析模式。同时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概念和认知,并最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分析能力。
四、案例法教学的实例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介绍这一内容时,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危机这一概念,主要通过战后几次经济危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介绍。而最让学生们印象深刻的就是英国发生的伦敦骚乱、美国发生的“占领华尔街”、德国的焚烧汽车、希腊全国性大罢工。这些案例生动、现实、直观。让学生们能够切身观察到金融危机对于西方国家和社会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危机。通过新闻短片、图片,让学生们直观感受经济危机对于西方长期以来的福利政策、社会稳定和政治体系的严重冲击。这要比简单按照教材来分析和介绍效果深刻得多。这种方法,使得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介绍从微观和直观的案例出发,避免了一开始就从宏观和抽象的角度介绍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宏大世界的一个代表性角落。从认知角度来说,这种接受的程度要比黑板上一条一条的要点深刻得多。
(二)国家主权与人权关系在介绍这一内容时,首先介绍了目前正在发生的三场战争,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通过多媒体短片、新闻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叫战争,从而延伸出这些战争是如何发生的。在战争爆发的这些国家,主权是什么状况?平民大量的伤亡与国家丧失主权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在没有主权的情况下,存在人权不受伤害的可能性吗?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三场战争的残酷性、血腥性。而西方国家在打着保护人权的旗帜下,悍然发动战争,促使学生了解了在国家主权不复存在的前提下,是不可能拥有保护本国居民正常人权的能力。
所以,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特点与难点,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较好地理解本课程的内容,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20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