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必要性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养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通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提供文化养分。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应提倡以阅读经典名著为主,强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从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传统文化;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7-0054-0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學是党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至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正规化、系统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基本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然而,国内外形势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面对国内马克思主义教育高潮迭起,思想政治教育课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何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却是值得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得到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和宣传,以儒家学说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绽放出绚丽光芒。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较为前沿的研究方向,也是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需要加快适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课发展的要求


  教师和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目前,由于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课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对教师的激励力度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尚未完全适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发展的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偏低最主要的原因。


  1.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视”,大多停留在纸面上,而极少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科建设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资金投入和指导力度也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高校来说更多关心的是学校的招生情况以及就业率的提升,而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则更多关注的是将来个人的职业发展前途,从而使得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术氛围不浓厚。[1]


  2.思想政治教育课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队伍中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没有经历过系统性、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部分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责任意识、专业水平与政治信念比较薄弱,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强,不能完全胜任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


  3.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激励力度不够


  尽管国家对于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越来越健全,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对长期作为“冷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激励上仍然远低于热门专业课教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薪酬水平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理工科或其他学术性专业,较少有课题或其他项目性工作,再加上基本薪酬水平较低,导致整体薪酬水平远低于其他热门专业。二是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目前,对教师队伍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不完善,考核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成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作出科学的评价。


  (二)教学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消极态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应的一个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2]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客体定位为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并分析教学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西方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体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视、著作、思想等流入中国,与此同时,高校也成为了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的主要阵地。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产品及附带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甚至对现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仍然采取“堵”而非“疏”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抵触情绪,对其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2.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薄弱,功利色彩较浓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蔓延到学校,加上学生自身处于成长期,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功利色彩较浓厚。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消费领域,盲目攀比消费,对专业知识、理想信念不感兴趣,转而迷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二是思想道德意识薄弱。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自觉,对于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感情淡薄,反而对一些流行的粗俗的网络热潮趋之若鹜。这些问题产生的影响,就是直接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部分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持消极应付的态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就,但对比其他相邻学科,我们仍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建设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1.课程设置随意,问题意识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目前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开设最多的专业课程。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编目名称上较为一致,但其专业课程组成却纷繁复杂,课程开设比较随意,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大相干的课程被列为专业必修课,而一些主干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史、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课程却往往难觅踪影。


  2.课程教学理论建设滞后


  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独立的课程教学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则是其发展具体体现。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理论研究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课程性质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不够,需要对指导课程建设的中央领导部门或教育主管机构下发的政策性文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由于现实中影响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较多,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薄弱环节。


  3.课程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是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精神取向与价值判断。对于此类“形而上”的对象,不宜采用简单的自然逻辑和纯粹的科技思维,也不能完全采用实证或数据量化的方法来进行评估。[3]目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效的评价,一般通过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进行判断,显然不够科学。尽管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通过统计学的模型或计量工具进行检测,但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必要性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自己厚重的文明背景。我们的传统文明完全能够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文化根基,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对于是否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效性的文化根基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而言,中国文化就是这一“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文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效性的文化根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理念之“根”,也是教学内容、方法之“基”。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传承和精神家园,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很多的价值观念、处事准则至今仍能“取而用之”,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涉及到的从价值体系到践行体系的转换,以及从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亦即政治思想意识与具体行为的内外化转换,从思想政治知识到政治信仰的确立、坚定,这些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背景。如果脱离这一背景,价值体系与践行体系之间的转换,知识体系与信仰体系之间的转化将会受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性将很难凸显。


  (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养分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四有新人”与“君子之道”[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目标在于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培育“四有新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儒家思想,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义君子”。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加以借鉴,将生动的至理名言及其背后的故事,与枯燥的“价值观”等理念知识整合起来,激活学生的兴趣爱好。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潜移默化”与“省察克治”


  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倡通过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形成遵守法律法规与社会道德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行。传统文化在教育方法上某种程度与当代教育理念相似,注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通过反省内心,并将知识经验付诸实践,使其成为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如《论语》中提倡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说的“见善,修然必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当代文化提倡从外部引导,传统文化提倡从自我反省出发,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想信念”与“内圣外王”


  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攻坚手。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要内容。要培育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处理集体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一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相为呼应。“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要求君子对内要完善自己的精神层次,对外要遵从圣人之道,做到“仁”与“礼”兼具,成为合格的君子。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通性,能够和谐相处


  目前令部分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的是,在儒学重新成为显学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是应该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教育方针,还是将儒学请上“神坛”,重新“尊孔读经”?事实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和谐相处。


  1.从社会形态更替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最重要的社会形态更替。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尽管经历了政权更迭,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社会形态的本质。就中国文化而言,尽管出现过许多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有过百花齐放的辉煌,但儒学道统这一主题从未被取代过,儒家自始至终都是维护封建王朝社会正统秩序最重要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中国,是五千年历史的古老中国的当代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经历了90多年的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寻找出了一条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这里的伟大复兴,不仅包括民族复兴,也包括文化复兴。


  2.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走出存亡绝境的思想理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国传统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初期,就极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毛泽东曾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是我们的一个学习任务……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取得迅速发展,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这里的“实际国情”,就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中国人的民族性的深刻影响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对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而言,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的重中之重,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信念教育的关系,对我们而言,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关键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融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互相融合,彼此接纳。这是理念和精神方面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牵强附会的组合。二是“运用”。如何将融为一体的新的思想与内容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上,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


  1.找准“融合”与“运用”的契合点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契合点,是指二者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规律的共通之处。找准“契合点”,是将中国文化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第一个关键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制约之中”,不应片面或孤立地看待社会问题。这与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思维方法类似,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如张载在其《正蒙·动物》中提到的“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始终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又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儒家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借助这些切入点与“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将因为加入了传统文化因素而更为生动,而传统文化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得到很好的延续与传承。


  2.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运用中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既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課变成了文化普及与传承课程,也不能仅仅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素材。


  要做到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原则,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如何,都必须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其“方向性”不可变;另一方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创新原则”,即,既要体现出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的要求,同时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增强课程的时代感。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运用途径


  1.提倡经典名著阅读,奠定文化基础


  所谓经典名著,就是指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力量和源泉,我国文学经典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传承我国古老优秀的历史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民族团结,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中国经典名著包括诗、词、曲、小说、散文、学术典籍等,种类繁多,浩如烟海,传承和记录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


  近代诸多学术大家都曾开出过国学经典书目,如胡适于1923年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开出了一个名为《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里面包括《书目问答》、《中国名人大辞典》、《老子》、《全唐诗》、《宋六十家词》等共计39种,梁启超也根据书籍性质的分类,开出了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籍、韵文书类、政治史、随意涉览书籍等共计156种,称为“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1986年季羡林先生联合北京大学14位教授,共同编写了《中外文学书目问答》,为初学者由浅入深地了解国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而言,如何提倡经典名著阅读,为学生奠定文化基础,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挑战:一是列出合理的书目。受时间、精力和文学素养及自身阅历所限,当代大学生难以在汗牛充栋的经典名著中去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籍,那就要求教师能够基于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书目,这对教师自身而言也是一种挑战;二是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与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以便为学生“授业解惑”。然而现实情况与这一要求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有待教师自身去弥补;三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知识“碎片化”与“快餐化”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本就有些“晦涩难懂”的经典书目,并加以理解、消化,而不是仅仅通过考试来对学生作出学习要求,值得我们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深入研讨。


  2.强化传统文化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创新理论教学内容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之一,如何强化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融合,实现理论教学内容的创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在教学理念上,应当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方式,使相关各方认识并深刻理解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政治功能,还要自觉承担起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文化和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使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第二,在学理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共通性与一致性的研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意识。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优质的素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互相支撑的,并非“冰火不相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


  第三,在教材体系建设上,应当综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名著,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打造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体系,将学生眼中“枯燥”的“条条框框”变活。


  第四,在教学方法上,应通过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当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教授、演绎、灌输等“注入”式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在技术革命加速、政策变化较大的背景下,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单向式教学为双向交流探讨式教学,变灌输型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型教学,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与多媒体,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3.精细化实践教学,促进“学以为用”


  实践教学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简称“05方案”)发布实施以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在开拓实践教学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实践教学至今都存在譬如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目的不明确等问题。要逐步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高校和教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实践教学进行精细化,以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正如冯契先生提出的“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与强化,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形成明确的行动理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就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觀点撰写小论文,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辩证思维运用等,加深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二是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辩论。正所谓“理不辩不清,道不辩不明”,通过辩论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正确的文化观点;三是组织学生参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涵的古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感受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精神,将感性、片面的文化认识上升到理性、全面的层次,进而实现自身思想品德与行为品质的内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469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