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一、语言学中的比较和对比
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两条轴线进行。这两条轴线的相互交叉,变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为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①。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主要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合构造进行比较。
象限I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史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对比研究,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基本发展演变规律。
象限III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据此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某一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往往需要同一语言的历时比较相结合,形成当前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领域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历史语言学,有时称之为比较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象限IV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静态的(主要现时代的)比较,以便找出不同语言之间在形式结构方面的异同。根据目的和所涉及语言范围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语言之间的共时比较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的目的是试图找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共有特点和某些具有倾向性的规律。第二类的目的是试图找出世界上所有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典型不同之处,根据这些不同,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类型学的分类。第三类比较则通常局限于两种语言之间,主要研究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共同点,以及一种语言相对于另外一种语言而言的不同之处,这便是对比语言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的重点在于介绍历史比较语言学,也就是图中的象限III。
二、历史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亦称越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是一门研究语言变化的学科。
历史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语言学的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包括语言变迁、语言之间的关系、历史比较的方法。研究语言变化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能力极其重要。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揭示语言变化的史前发展和同一语言早期和后期变体自己的联系,为不同语言的亲缘关系提供线索。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还可以使我们对非语言的因素,如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在语言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
最初的历史语言学是比较语言学,也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它所关心的主要是对语言谱系的梳理和对史前(指有文字以前)语言的测拟。
由此,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延伸和扩展。它的特点是通过对现有语言事实的研究而推求无文献的远古语言状况,以已知推未知。与历史语言学不同,它总是在研究若干具体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语言的符号体系的比较,寻求共同的语音对应规律,并进一步建立对应体系②。
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Internal reconstruction)、扩散理论(diffusion theory)和变异理论(variation theory)。这四种方法从不同的侧面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犹如循着不同的途径实现相同的目标一样。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语言学的基础。它主要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异,找出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语言发展的线索和规律,重建原始语。比较,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比较语言学“正是由于比较和确定了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别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比较具有普遍意义”③。
内部预测法,随着结构语言学的发展,有些语言家运用结构分析法研究系统内部的结构,从系统中那些不符合系统的结构差异的因素入手,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而创造内部拟测法,弥补历史比较法中只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异却忽略系统内部的一些不规则的差异的缺陷。这就使得历史比较法难以发挥效用的地方也有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去研究,因而推进了历史语言学的发展。
扩散理论,着眼于语言的变化在空间或系统内部的扩散和扩散速度的参差。历史比较法和内部拟测法只着眼于语言在时间上的发展和整齐的演变规律,并未指明语言在空间或系统内部的扩散和扩散速度的参差,恰好扩散理论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变异理论是对当前正在变化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它通过语言共时状态中的变异去考察语言发展的过程、趋向和规律,使得人们看到语言中共时和历时、系统和变异、语言和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填补了以上三种方法只对历史上已经完成的音变研究,但对现在正发展的语言没有研究的空白。
注释:
①许余龙.对比语言学P2.
②李振麟.关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论问题.语言研究,1983(1).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3:518.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译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徐通锵.对比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语言研究,2001(4).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
[6]郑亚南.对比语言学研究法综论[J].语言学研究,2008.
[7]王金安.试论对比语言学以及研究方法[J].社会科学家,2005(2).
[8]陈运香.对比语言学源头及研究方法再议[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5(4).
[9]李振麟.关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论问题[J].语言研究,1983(1).
[10]杨怀增.学习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启示[J].安徽文学,2009(3).
[11]郑述谱.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到对比语言学[J].外语学刊,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