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了“学家史,寻家训,传家风”项目。家史、家训、家风是传承家族精神的载体,尽管有些家风、家训是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存在,但一些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家史手册、老照片、专题纪录片等形式,使它们变得形象、具体起来。这种让家风家训中一些传统道德规范走进学校的做法,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肯定与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曾多次针对家庭教育、家庭建设发表讲话,他指出教育应“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德,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也是家风家史教育中的第一关键词。
对于家风家史的传承,教育工作者应该突破静态认知的局限,突破僵化的背诵记忆,少一分盲目,多一分审视。传统家训毕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诞生和成长在与现代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土壤。随着文明进程和社会价值观的演进,家风家训如果不能实现向现实生活的创造性转化,也就无法承载现代价值。所谓的创造性转化,其原则就是体现文化创新,以现代基本价值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要按照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本着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找家训中的精髓部分,使其与现代的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让传统家风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声中加速转型。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需要充分发挥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德育功能,以本校教育体系为依托,以思想品德课程为载体,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教师也要善于挖掘家风家训中符合现代道德体系的部分,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这是家训最初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风家训的齐家之法、处世之道、明事之理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在流传过程中,不仅仅印刻着家族的烙印,更承载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林逋曾在《省心录》中说道:“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时至今日,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也成了振兴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呼唤着德性教育,家风家史中关于自强自立、勤勉治学、安贫乐道、重利轻义等内容,对于青少年的德性培养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当钢铁丛林推倒了家庙祠堂,一个个庞大家族四散分离,希望家风、家史、家训中承载的先人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仍能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历经百年,永不褪色。
上一篇: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