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第1篇: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中,不仅体现了他对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殷切期望,而且对党和政府要重视教育,教育系统要辦好教育,社会各界要支持教育,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意义十分深远。
一、教育目标:期盼更好的教育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就在记者见面会上提到了教育:“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70我们理解所谓“更好的教育”就是实现教育普及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统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国家团结有很大的帮助。从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民之根本,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批高质量的人才,需要教育作支撑。办好教育不仅仅是各级党政部门的职责,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参与,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教育难,办好的教育会更难,所以我们更要齐心协力。我们要扎根中国,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
二、教育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讲道:“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2]这次会议还审议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突破教育内涵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考试招生制度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形成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招生制度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改变招生录取机制,取消体、艺生的加分项目,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让学生上学有更多的选择,是我国招生制度改革中的一大突破,而且这一制度也需要社会的监督,让考试更加公平化、透明化。
三、教育公平:受教育机会人人平等
教育公平历来就是教育的一大难题。在联合国“教育第一”的倡议活动上,习近平提到:“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3]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输入高质量的人才,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作,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有质量的公平教育。以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为底线,大力推动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制定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做好务工人员子女参加当地的升学考试工作。关爱留守儿童,改善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状况,健全义务教育服务体系。
四、教育质量:要有“价值”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的攻坚期,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十三五”规划建设关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习近平指出:“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4]p216他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论述强调了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实用的创新、拔尖、高技能人才是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发展观和人才观,扩大教育规模,但要坚持规模和质量相统一,最主要的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教育内涵发展上来。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着力增强青年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坚忍不拔的探索创新精神,挖掘他们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制定好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标准,实施教育质量监测,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高等学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和造就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同时也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五、教育强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请进来和走出去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对此,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3]习近平同志的讲话,表明教育对外开放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促进整个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扩大我国的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不断提高教育对外开放对于国家外交大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度,努力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鼓励国内具有高水平的教育机构“走出去”办学,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好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计划,不断提升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水平。健全工作机制,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环境。
六、终身从教: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讲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5]领会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努力建设一支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家长和学生都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也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担负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其次要秉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宽知识视野,紧扣时代发展,做科技创新标兵;最后要有仁爱之心,用真情关爱、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努力成为受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实现中国梦,教育任重道远;民族伟大复兴,教师使命在肩。
作者:王艳薇
第2篇:杜威教育思想对学前课程的启示
近年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前课程的改革被推到风口浪尖。家长们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以及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让学前教育改革的任务异常艰巨。然而,学前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也逐步显现,让广大学者和家长困扰。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的教育思想,给目前学前课程中忽视儿童需求、忽视儿童主体性、忽视儿童生活等现象带来巨大冲击,对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学前课程目标设置应关注儿童的需要和现实生活的需要
在研究中发现,学前课程目标忽视了儿童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如当社会中频频发生诱拐儿童的案件时,学前课程中仍然大量存在教育儿童和陌生人没有甄别的友好交往,培养儿童认识社会生活的和谐美好,忽视了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如此一来,致使儿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所接受的教育发生了严重脱节,让儿童难以构建可能的生活。
杜威认为,学前课程目标应该注意儿童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结合。因此,学前课程目标设计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和生存状态,还必须关注儿童可能存在的生活,并积极构建并实现可能的生活,这应是学前课程目标设置的根本。如在小班社会领域《不跟陌生人走》中,通过给儿童观看陌生人带走儿童的视频、儿童的恐惧哭泣和亲人的巨大痛苦,使幼儿感受到身边潜在的危险,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不跟随陌生人走;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求助警察等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学前课程的设计应重视儿童的主体性
儿童的主体性,一方面是儿童本性的驱使,才使得儿童生来就有一个自然的愿望,即要贡献、要做事、要服务。传统的学前课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提倡儿童在活动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形成感知。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把课程设计得太满,留下教师们和学生们对课程的创生空间。在学前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中,我们应当考虑到儿童的游戏和作业,在游戏和作业中,儿童以自身为主体,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如在开展《三只蝴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表达对同伴的看法,并通过对话、模仿、仿编等形式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在结束环节,有的幼儿则好奇地提问:“三只蝴蝶成了好朋友,一起又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呢?”教师再次引导儿童在区角中、家园共育中以及生活活动中去创编故事。儿童们带着情感体验故事,带着疑问结束活动,而又衍生出新的故事。儿童用自己的思想理解和体验课程,通过大胆想象创生课程,从而重新建构自己的经验。
三、学前课程内容选择应回归儿童的生活
杜威指出经验课程内容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就是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为儿童所熟悉的生活或感兴趣的事情。家庭中的亲人、身边的马路、变换的季节、可爱的小动物等,均可成为儿童课程的来源。如在《每天都在长大》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种子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而激发儿童对植物的探究欲望。由于内容来自儿童喜爱的大自然,是儿童身边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在听、看、想、说的过程中自然地达成课程目标。因此,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教育应回归儿童生活,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学前课程内容设计的源泉。
四、学前课程的实施应转变教师角色地位
杜威认为教师的作用必须从一个向导和指挥者变成观察者和帮手。因此,教师应当从儿童的发展角度来实施课程,让儿童充分体验感受,积極探索,形成自己的经验。如在中班《美丽的烟花》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们观察千姿百态的烟花,当儿童们对烟花有了充分的感知后,让儿童们用拓印、撕纸、线描等形式表达并创造自己心中烟花的样子。通过感知和体验,让儿童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再次形成新的经验,在体验中去感知、去表达。可见,在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杜威的教育思想关注了儿童的兴趣、关注了儿童的生活、关注了儿童的经验,提倡教师转变角色观念,其对今天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目前的学前教育改革中,有选择地借鉴其核心思想,将会使我们的学前教育课程更加完善。
作者:张洁
第3篇:生活教育思想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启示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具有教育作用是,生活和教育处在同一发展过程中。因此,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来实现,要依据生活的需要来采取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表现为学校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化。因此,陶行知强调社会的力量。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生活需要,无法真正融入社会。改善学校教育小环境,必须依据社会大环境,让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定位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表现为:(1)在劳力上劳心;(2)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3)教的过程也是主动学的过程;(4)反对注入式教学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气息,它将理论立足于实际,批评脱离生活的教育,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鼓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极强的时代感。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必然的,其原因在于,(1)国家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推动;(2)高校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促使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一)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其发展速度不相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录取人数、录取率以及毛入学率三项指标呈明显上升趋势,到2014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7.5%,与1999年相比激增3.57倍。根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处在15%到50%之间的属于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则为普及化阶段。由表1可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就已经达到15%,20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高达37.5%。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并且有向普及化阶段迈进的趋势。
数据来源:
1.高等学校录取人数和录取率来自《1977-2014全国高考人数及录取率分析》http://
2.高等学校毛入学率来自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中的《2014年各级教育毛入学率》http://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其发展速度不相称。互联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今天的博士不如五年前的硕士,五年前的硕士不如十年前的本科。”这说法虽并无科学依据,但却形象的揭露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从经济和人本角度的考虑,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本科教育严重滞后于外部世界的发展;(2)大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表现为学校将大部分本科教育资源以培养专业科研人员的方式投入绝大多数学生身上;(3)理论知识缺乏与实践生活的系统性联系。
(二)国家政策支持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在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专门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2015年11月由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及,鼓励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训、实习环节。此外,“十三五规划”也强调,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该“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鼓励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必然的。
三、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启示
生活教育思想极具有实践性,它曾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现阶段,在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时机,通过学习生活教育思想能够为转型提供参考的方向。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实际生活就是教育的中心,反对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当务之急在于,必须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专业化教学模式,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以学生主体性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试验能力。其次,要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另外,课程体系也应该体现基础性、广博性和丰富性,从实际出发,做到既富有特色又能保证实际效力。
(二)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陶行知认为“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1]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因此,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定位都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存在低效配置且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大部分本科教育资源以培养专业科研人员的方式投入到绝大多数学生身上,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会从事科研工作。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要做好对公共资源的预算规划工作,预算规划要以长期与短期想结合,长期规划至少要在十年以上,并且高等教育的预算规划要以规定形式固定,没有特殊情况不可以随意更改,这样就可以杜绝因管理者个人行为造成的资源浪费。”[2]因此,做好资源配置的规划与执行工作是促进高校资源合理配置最为重要的一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竞争力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传统教育会导致学生最后“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3]脱离实际的教学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只会根据现成的理论和知识去做一些的基本的工作,很难胜任一些挑战性、创造性强的工作。传统教育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很少有人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方法。长此以往,高校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將会更加明显。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任务是培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对“三型”人才的培养,要以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目的,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传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专业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高校应该加大实验实训课程的开发,课程编制要以“生活力”为追求,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传统。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创造生活,生活和教育处在同一个发展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现出了强烈的教育与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气息。高校转型是必然的,推动高校转型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另外,生活教育思想具有的极强实践性思想对推动我国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有重要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钟志敏
第4篇:论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0.引言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中的各种理念、思想冲击着高校校园,大学生进入社会更加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的思维更容易被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想所引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道德教育,以此展现高校德育的作用和意义。
1.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1.1以兼爱为主的教育思想
在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当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兼爱,这一个理念主要是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将别人当做是自己来对待,也就是爱人如爱己,另一个方面就是爱别人,只有真正爱别人才能够真正获得别人的爱。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是墨子经常会提到的“爱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1]。由此可见,墨子的广阔胸怀主要是在于对别人的宽容、爱戴,并以爱来作为对别人的回报。这也就是墨子道德思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墨子所处时代的环境体现,当时的社会存在着显著的社会变迁。这也正好体现了当时平民百姓对于道德的意愿以及渴望,期望在生活当中获得和谐、平等以及友好等社会特性。但是,在当下的社会当中,尤其是在教育当中,矛盾的主要体现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这一方面不仅仅是指师生关系不融洽,同时也包含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存在质量性的矛盾。
1.2道德思想贴近于生活更容易接受
在墨子学当中,体现出了墨子思想当中的奋斗目标,并将“交利”和“兼爱”相提并论,在到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提出了利于他人是愛的方式以及目标[2]。和儒家思想相对比而言,墨子的思想更加注重利与义。这里所提出的利,并不是指自身所获得的利益,而是指他人甚至是群众所获得的利益。其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让所有人都感到欣喜的事物,其中均包含着这里所指出的利。墨子将利与义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甚至与儒家教育思想都有一定的差别,墨子更加希望在百姓的生活当中构建一个“博爱”、“言利”的思想。之所以墨子提出了“交利”和“兼爱”,其主要是为了借助“交利”将“兼爱”更加贴近于百姓的生活,并促使道德思想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当中,更容易被百姓所接受。
2.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2.1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构建正确道德理念
当代的大学生,对于道德教育而言仍然保持着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定位,许多道德观念虽然有一定程度认识,但是应用和掌握程度并不高。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仍然处于一个较为被动和浅薄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当中,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所关系到的层面非常多[3]。例如,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在这些层面潜移默化的干涉之下,大学生的德育观念必然有所成长。相对而言,如果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必然可以促使学生在个人修养、个人品行方面获得显著的成长与提高,在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并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接受和应用道德观念,掌握和教师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墨子道德思想当中,这一理念也有充分的体现与解释[4]。墨子借助染丝的行为比喻道德教育的环境,并通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的语言,表达出教育的环境对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影响重要性。
对此,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显得格外重要。就当前社会而言,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家庭环境以外,最为重要的便是校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5]。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在校园中需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校园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空间,对于大学生的品德养成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首先需要让学生形成校园主人翁的思想,让学生将校园当做是一个家庭,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并制定家庭成员应当遵守的各项规定,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觉遵守性,促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形成自我约束与自我教育。其次,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优势与特长,正确选择班干部,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可以将一些自觉性较差、比较调皮的学生作为班级的班长,通过职责的使命感,促使其能够更好的遵守校园纪律,推动其实现自我管理,完成更好的德育教育,最后,可以定期召开多样化的主题班会,例如编排小品、组织演讲、电影短片等等,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与团结品质,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校园活动当中;另一方面是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也可以被简单的理解成为一个较大的社会环境。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终端的普及,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网络环境已经基本充斥着大学校园。对此,当前社会网络对大学环境的冲击,想要杜绝网络是不可能的,网络虽然有负面影响,同样也有正面影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应用网络,教师可以积极借助网络,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还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借助家长的力量督促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教师可以借助即时聊天软件建立相应的群组,并借助该群组对学生进行课余辅导。借助网络,教师既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进行价值观、舆论导向的宣传教育,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全面性、有效性。
2.2构建良好的道德引导,推动大学生道德发展
目前,在大学生道德思想教育的进程中,作为教育者应当充分展现自身的主导性地位以及作用[6]。借助对学生的掌握和了解,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上发现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上所呈现的问题和缺陷,并及时给予其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相应的困难和问题。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形成沟通和互动,只有这样的条件之下,在学生遭遇问题的之后学生才能够真正提出来和教师进行沟通,教师也需要尽可能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帮助他们正确的进行生活与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扶持。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鼓励,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社会工艺活动当中。在当代社会环境之下,通过公益活动可以为大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显著的帮助。与此同时,以墨子为主的道德教育理念之下,也需要适当的融入一些儒家思想,墨子提出应当以“扣则鸣,虽不扣必鸣”,这一概念在道德教育当中的直接表现就是学生必须要自己领悟道德理念才能够获得成长,想要依靠教师的单一性讲解和教育是很难体现学习效果的。对此,教师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放开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道德教育当中航,形成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并参与到道德思想的宣传以及推广阵地当中。
行之有效道德教育必然是可以让学生将德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将其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在实际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对此,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献爱心”、“做好事”等心态,并经常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当中将德育内容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习惯。
从感恩到施恩的发展是借助提高感恩实践实现感恩教育最终价值目标的过程,也是感恩教育的关键。在学生已经基本一定的感恩意识和情感认知的基础上,借助开展相应的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各中社会公益活动,例如灾区捐赠、社区服务等,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施恩的快乐。对此,学校可以更好的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定期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当中真正得到培养。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仍然可以抓住机会体现道德教育,例如,将感恩典故等内容放在课堂当中进行教学;定期开展关于“感恩”、“关爱”等话题的课堂活动;在周末,定期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发言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近段时间所做的关于德育方面的行动。借助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应用所形成的德育素养,从而真正實现德育目标。
2.3针对性教育,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道德思想教育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成长特性等进行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更加全面的掌握目前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借助对学生全面性的掌握以及了解,按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构建一个更为合适的教育信息与内容。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的自尊心比较脆弱,如果教师的批评过于严厉,不仅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受损,这也就要求大学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用正确的方式,学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之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在与学生私下谈话时,尽量以朋友的姿态交流,让学生放开束缚,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此同时,在谈话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准备,例如学生的学校表现,家庭背景等,并初步设计谈话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时间、合理的场所进行谈话。在谈话时,可以先和学生讨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始终保持着和蔼的态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一些故事比喻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有错,通过将故事,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上,从而更有意识的听取教师教会。总而言之,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杜绝以往严厉批评、死板的教育方式,善于应用艺术性的方式进行谈话,促使教师的教育能够真正印在学生心中。
3.总结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效创新和改善。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在理解和吸收这些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可以促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彻底性改变目前一些不正确的德育现状,优化我国道德教育质量。
作者:樊娅萍
第5篇: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幼儿版画活动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认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把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在版画教学活动中,一些美术教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创造性教育,“跟着老师”成了活动的教学模式,“像”与“不像”成了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为改变这种状况,美术教师应在版画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以激发幼儿参与版画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儿童的想象是独特的、无拘无束的,在他们心里,美术创作就是一种自我体验的表达、一种自我情感的释放,不存在任何限定。而版画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活动,其制作的趣味性、材料的多变性和作品的不可预知性非常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创作的主动性等特点又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視幼儿的版画活动。
一、提供丰富材料,激发幼儿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认为,如果不允许儿童动手操作,就会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在版画活动中,教师应准备丰富的材料,放手让幼儿去画、去涂、去玩,让他们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另外,由于小班幼儿手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因此,要为他们提供既有趣又易操作的材料,如纸球印章、蔬菜印章、海绵印章等。他们可以通过蘸蘸、点点、滚滚与材料进行互动,自由创作,体验版画活动带来的乐趣。比如,在“纸球印画”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旧报纸和颜料等操作材料,让幼儿把报纸揉成小球,蘸上彩色颜料在纸上印画,然后,让幼儿想象印出的造型像什么。通过讨论,大家决定将报纸撕成树干的样子粘于下方,创作出一棵棵姿态万千的报纸“树”。可见,有了丰富的材料,幼儿参与版画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更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师适时参与,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1)教师铺垫趣味化。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教师在活动前可以做一些小铺垫,如玩个游戏、讲个故事、做个调查,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开展印画活动“小鱼吐泡泡”前,教师利用户外活动带幼儿玩了一次吹泡泡游戏。通过游戏,幼儿对泡泡的形状及大小的变化等有了了解,这为之后的版画活动做好了铺垫。印画活动开始后,幼儿们高兴地操作起来,说着“我要印个大泡泡”“我要印个小泡泡”……可见,想让幼儿轻松、愉快、自信地参与活动,教师要做好趣味化的铺垫。
(2)幼儿操作游戏化。1)边做边玩。幼儿教师应注重营造自由、愉悦的空间,让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习。幼儿要了解画、撕、贴、剪等一些表现手法,掌握实物版画的操作技能。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让幼儿在边做边玩中掌握这些美术技能。比如,装饰圣诞树时,教师准备了漂亮的皱纹纸,让幼儿以撕、揉的方式把皱纹纸撕成长条或揉成小球,然后粘贴在印好的圣诞树上,把圣诞树装扮得更具立体感。教师还创设了挂礼物环节,为了不限制幼儿的思维,教师并没有讲太多的注意点,只是告诉幼儿要自己制作礼物,并亲自挂到圣诞树上。没有了过多的要求,幼儿们制作的礼物各式各样,体现出了独特个性。2)体验合作。幼儿通常缺少合作意识,教师可采取合作的形式开展版画活动,让幼儿体验合作的魅力。开展“妈妈的围裙”印画活动时,教师准备了很多切面美观的用蔬菜制成的印章,如青椒、菜心、胡萝卜等印章。同时,教师铺好桌布,摆好围裙,让6个幼儿组成一组共同操作。教师创设了给蔬菜“拍照”的情境,并介绍了“拍照”的工具——蔬菜印章。当教师说开始给自己喜欢的蔬菜拍照时,幼儿们迫不及待地印了起来,还念念有词“我这张照片像朵花”“看我给青椒拍的照片漂亮吧”。没多久,围裙上就印满了蔬菜宝宝的“照片”。幼儿们在“拍照”的过程中感受着合作的乐趣,一点都不觉得乏味。
三、重视讲评环节,充分体现民主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讲评环节是幼儿进行分享的美妙时刻,教师要重视讲评环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评价幼儿作品时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关注幼儿的个人水平,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幼儿喜欢表现自己,每完成一幅作品都会兴冲冲地展示给大家看,希望得到肯定。因此,教师要对幼儿的作品表示认可并予以恰当的赞扬,还可以站在幼儿的角度进行评价,或者让幼儿自己评一评,这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结束语
总之,在版画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版画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创作出名副其实的儿童画,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幼儿之所以能够创作出生动的版画作品,主要是因为幼儿率直、大胆的表现方式和对版画活动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在版画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另外,每个幼儿的性情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表达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励和帮助他们,让他们大胆表现、大胆创造,从而提升每个幼儿的创造力。
作者:孙心怡
第6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脉络与方向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毕生致力于职业教育事业,在倡导和推进职业教育的艰辛探索中,提出了体系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的奠基石者。他一生出版教育专著、论文集20余种,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论著160多万字,留下了六十年间的日记700多万字,创建改建学校、教育机构、职业指导机构、农村事业改进机构110余处,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学者对黃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的第一篇研究文献是唐龙圭、沙裕忠于1980年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的《从实用教育到职业教育——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民间推动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的最主要力量,当属中华职业教育社。从1983年召开第一次主要以探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内容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至今,中华职教社已经举行了14次全国性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并于2011年组织成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使过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从零散的、不定期的学术研讨变成以学术年会的形式确定下来,让其有了稳定的学习宣传阵地、理论探讨平台和实践成果展示窗口。
本期我们聚焦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这一兼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科研工作。张祺午的文章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试图通过客观的数据来解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历程与趋势,主要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主要研究力量的分布与水平等问题,进而理清国内学者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脉络,为未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孟凡华的文章对2016年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学术年会盛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展示了这个全国性学术团体推进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李梦卿的文章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社会化特征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化发展的路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