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第1篇: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为有效促进我国公民意识提升,在初中教育活动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影响着他们的未来成长。为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主动思考借助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选编的不少知识内容都與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要有层次、有计划、有目的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他们带入到生活情境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全力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可拉近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还可有效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例如,在学习“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教师可利用古语——“自尊比吃饭更重要”、“自尊是生命的衣裳”导入新课,说明自尊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呢?让学生自主思考。接着,教师可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情境: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路人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让学生讨论“乞丐是否有尊严”,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观点,然后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使其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
二、巧妙设置疑问,发展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属于道德意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仅靠说教很难达到预期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疑问,通过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实现启迪思维的目的,并发展他们的公民意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紧紧抓住授课内容的关键点和重点巧妙设疑置问,以问题为导向设置悬念,让学生形成一种迫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讨论问题,在解决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公民意识得以发展。
比如,在“礼貌显魅力”教学实践中,本章节由两目组成,其中第一目是“礼貌是尊重”把礼貌和尊重联系在一起,是要告诉学生:礼貌是尊重人的具体表现,对人礼貌是人的一种素质;第二目是“谢谢的魅力”从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三个方面进一步展示礼貌的魅力。教师可设计问题:礼貌对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礼貌和尊重有什么关系?“谢谢”有什么魅力?在现实社会中该如何礼貌待人?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班内进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初步掌握礼貌表现的相关知识,并引领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将礼貌待人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实现学以致用,进而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公民意识内化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只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师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促使他们的公民意识内化。而且要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必须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借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思想品德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并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将公民意识真正内化。
在这里以“忠实履行义务”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讲授教材中的理论性知识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小品的方式展现学校、班级同学中积极做法律鼓励做的事情,并探究相关事例和行为的意义。然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到保护环境、讲究卫生、节约能源和从事各种公益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如此,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忠实履行应尽义务的要求,能够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增强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公民意识在亲身实践中得以有效内化。
四、结语
在初中教育活动中,思想品德课堂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最佳平台,教师可从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和开展实践活动等多个角度切入,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成为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作者:程彩兰
第2篇:公民意识教育的层次性问题研究
公民意识是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地位的认识,是对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应尽的责任义务的认识,应享有权利的价值取向,是在宪法和法律规定之下的权利义务。对公民意识的教育层次进行有效梳理和划分,能够有效保证公民意识是教育,落实公民意识理念。公民意识教育层次也有很多,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一、具有社会公共生活属性的教育层次
公民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公共生活,因此在对公民意识教育时要从社会公共生活属性着手,要从贴近公共生活的规则入手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如在我国的宪法中对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有详细的规则制定,要求公民对公共财产能够爱护和有效保护,自觉对公共秩序进行遵守,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推崇和保护社会公德。公民意识教育层次主要保护公共意识、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德、遵纪守法、遵照社会规则、团结一致、按时纳税等。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公民意识教育重点突出对公民文明程度的培养,提升公民的文明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提升公民现代文明的意识。
二、公民意识统领理念教育层次
公民意识统领理念主要包括国家民族意识、公民权利意识、文明意识几个方面。首先是国家民族意识,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是具有我国国籍的人,具有国籍并在国家生活,由于具有国籍就会有国家和民族的意识,进而对宪法和法律有一定的遵守意识,这种国家和民族的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门。
其次,公民权利的意识也十分重要,公民应该对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充分了解。这既包括公民的责任意识、参与国家活动的权利、主人翁意识等。
再次,是公民的文明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人类经历了各种体制的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社会,文明给人类带来更好的生存条件、更好的社会秩序、更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更融洽和谐的氛围,为人类的急需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文明素养的提升和公民文明意识的高低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在拥有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树立国家民族意识、文明意识后才能够更好地树立公民意识统领理念,进而促进公民国家民族意识、权利和文明意识的提升,促进公民爱国敬业、做国家的主人、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并依法履行义务。
三、公民意识核心理念教育层次
公民意识核心理念主要是指社会主要的公民应当具有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依法治国是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重点要求在黨的领导下进行,要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人民进行管理国家事务的行为。这就要求公民要树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积极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意见征集的活动中来,一方面自己要做到遵纪守法,同时还要对身边的人进行守法意识的宣传,不断做好家庭的守法教育、企业的守法教育,提升社会的法治意识。为人民的健康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这些要想实现,就需要公民树立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公民就应树立民主和法治的意识,积极拥护公平与正义,并在自己的言行中践行公平和正义。公民也要树立起自由平等的理念,有效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并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依法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
四、具有范畴属性的教育层次
范畴是指某个具体的领域。公民意识的教育可以从范畴的属性入手观察,可以有效促进公民意识教育更有条理性,使得教育体系更加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公民意识教育范畴最能够体现出现象的本质,能够最直接地揭示出公民意识教育研究的方向和范围领域。具有范畴属性的教育层次是对统领理念的延伸和具体化。主要包括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层次,体现了公民立场的转变,有个人向社会化转变的过程,还包括个人意识以及社会整体意识。包括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主要是公民对自己的权利的理解与认识等。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公民意识教育水平,让公民通过公民意识的教育,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加强法制理念建设,树立公民的平等自由理念,为维护公民权利树立公平意识,才能不断促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
作者:张泽潇
第3篇: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市场经济的公民意识,首先要明确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点,才能在其基础上寻求公民意识的建设之路。公民意识是指具体的公民思想和观点,它既要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能够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并且其在发展道路上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一、市场经济的本质与公民意识建设
(一)市场经济的本質
市场经济不是单纯的指经济运作体制,也不是仅仅只体现了经济运行下的价值规律,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积极的互动,他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综合体。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静止的,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发展中还需要与精神因素结合起来。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包括效率第一、讲究时效性等,这些价值取向反过来作用于市场经济,影响其主体内在的精神诉求。换言之,即会影响经济主体内在的公民意识诉求。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受自然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也比较保守,价值取向也无法冲破传统经济体制的限制。而这些守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是相矛盾的。因此,需要构建新的公民意识,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进行公民意识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进行公民意识建设是由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若要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首先就得保障经济的自由行。经济主体都享有一定的经济权利和义务,以便其能够在市场中能够独立运行,并享有决策权,以决策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生产者有权利开展贸易活动和经营活动,消费者有权利对自己的私人财产做出处理等。第二,为了保证商品交换的公平,市场关系首先就要具备平等性。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交易中,所有参与交易的自然人和法人都享有平等交易的权利。而市场关系的平等性主要体现在商品交换过程的平等,每个经济主体都享有平等的参与交易的权利,还体现在经济环境和经济规则的平等,以及市场中产生的行为和行为过程的平等。第三,市场活动中的竞争是无休止的,这是由经济主体的市场动机不同决定的。竞争的前提是经济主体是自由的,在自由的引导下才能确保竞争的公平、公正。因此,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自由竞争。第四,我国的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遵循相应的市场规律。只有保障了市场主体的自由,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而自由又会受制于其他的规则,因此,自由与法治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市场经济与建设公民意识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平等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对经济主体内在的品质要求不同。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经济主体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爱形式。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本质,决定了我国建设公民意识的必然性,要求经济主体具有民主法治意识,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自由的经济活动。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意识的内涵
(一)公民意识的核心是主体意识
社会政治生活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应该建立在全民自觉参与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将政治推向民主、公正的发展道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大力弘扬公民的主体意识,是为了让公民意识到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是占据主体地位的,自己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可见,只有公民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保证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并以正确的姿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活动中。因此,弘扬主体意识,不仅能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还能让公民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使社会逐步朝着公平化的方向发展。
(二)公民意识的现实指向是契约意识
市场经济的本质可认为是契约经济,因为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和分配公民权利义务时,都与公民建立起了相应的契约。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公民的基本经济生活方式。因此,我国公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实是具备相应的契约意识的。而市场经济是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的,如果相应的公民意识不具备契约意识,那么最终只能被市场经济所淘汰。我国的公民契约意识应该满足三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具备协商意识,契约当事人的自由意思表示应该受到尊重,在自愿的前提下达成一致;其次,要具备诚信意识,公民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做到诚实、守信;最后,要具备互利意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公民意识的主体诉求是维权意识
公民获取权利并实际享有权利,才能够体现出权利的实际价值,其还与公民的生存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每位公民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权利意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要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现代经济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人格平等权利、交易安全权利等多方面的权利。只有公民的这些权利都得到了具体的实现,才能够使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的维权行为既是对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践行,也是公民履行对自己和社会的义务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建设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只有市场经济处于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才可能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建设。而要保证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能体现出市场应有的功能,并激发市场主体的精神。市场体制实际上是一种经济体制,它能将市场主体的潜能激发出来,并对市场主体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将其归结到本质问题上,便是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意识的接纳。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自主、自由、公平、公正等特点,能够对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起基础作用和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只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诉求,提升市场主体的自觉性,确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意识。
(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能够为公民意识的实践提供明确的路径。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公民意识是一种特殊存在的意识形态,是在公民参与了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情况下,在不断的熏陶和实践中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地参与经济活动,明确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并在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下,强化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并给予其表达诉求的机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的民主建设还不够完善,难以确保公民意识建设的诉求渠道。政府应该适当地放权,让市场主体掌握更多的权力,以满足市场主体的利益表达。因此,为了构建我国的公民意识,在现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势在必行。
(三)建设法治社会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善的公民意识,离不开健康法治的作用。如果没有将法治付诸实践,没有建设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将得不到落实,相应的,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得到好的发展。只有将法治建设落到实处,才能保障公民意识和公民权利,也只有法治建设落到实处,才可能在公民心中有法的存在,从而促使公民自觉地遵法、守法。而在法制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宪法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它将党和人民、国家的意志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要使公民意识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将依法治国进行实践,并与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任何个人、组织都不能侵害到公民的权利,使公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
(四)根据群体差异来加强公民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人们的社会活动也不尽相同,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自然也会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导致社会群体存在差异性。在建设公民意识时,不能忽略群体的差异性,而应该根据其存在的差异进行公民意识的建设。市场经济存在普遍交往的特质,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人们之间的往来方式变得更具开放性。而社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发展的多元化,从而使公民意识具有不同的群体特征。因此,在以群体为差异的公民意识建设中,需要注意在多元化中寻求和谐、统一,并且要对多元化中的统一性有一定的认识,它是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的开放性,而此开放性又是通过多元化展现出来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具有其特殊的本质特点,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意识具有其特有的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公民意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针对公民意识的内涵,可通过建立完善的经济体制等途径,对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进行建设。
作者:张建华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