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文章从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并从重视职前教育阶段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幼儿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本土原创理论的研究、一线幼儿教师做行动研究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前教育理论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困扰学前教育研究者多年的问题。在学前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坚持信奉的理论,在实践中却屡屡碰壁。一线幼儿教师本身对理论的态度是既尊重又怀疑。尊重,是因为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理论难学,而理论并不能指导做出明确的具体决策,这又增加了教师对理论的怀疑,这说明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具体的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很多理论对实践来说遥不可及,更谈不上具体的指导,从而导致理论无根基,实践缺指导。
一、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主要原因
(一)对科学理论的过分推崇
我们一向认为,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要以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发展心理学则是为学前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科学理论的理论依据,它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个体的儿童,认为儿童的发展遵循着一种普遍真理和普遍法则,认为解决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有统一的技巧和策略。而现实生活中,儿童并不是独立生活的个体,他们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文化及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忽视这种联系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会导致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背离。例如,理论认为,儿童学习的基础在于直接经验,故而非常强调儿童的动手操作。而在实践过程中,有时让儿童在更具知识的成人的帮助下去学习同样重要,"否认儿童对间接知识的接受,常使幼儿园教育处于低效的状态"。
科学理论并非是凭空产生,理论研究主体总是要依据当时儿童的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来进行,并且受研究者的哲学态度、道德观念及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因而,科学理论并不是完美的,毫无瑕疵的,用一种理论去解决千变万化的实践问题也是行不通的。
因而,片面追求"科学化",脱离个体的生活经验,仅仅依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作为学前教育决策和实践的基础是不够的。对于科学理论的过度依赖必然会导致忽视学前教育发展背后的社会、文化以及生态因素,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二)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矛盾
1.理论研究者缺乏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倾向于对普遍性、抽象性的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于书斋中"坐而论道”,与实践工作者相比,缺乏对幼儿生活的基本了解。这与丰富、具体而个别的教育实践有着逻辑上的鸿沟。这与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成长模式不无关系,大部分理论研究者的成长模式是从学校到学校,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是其专门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幼儿园工作的经验,理论的分析与建构是其关注的焦点,这使其远离教育实践,而且对教育实践中产生的研究成果有了一种不自觉的排斥心理。从而导致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弱。而一线教师擅长凭经验"把脉问诊",往往认为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对于规律、原理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无大用,是空谈,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这也给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提出了需要反思和改进的问题,实际上,在沟通理论和实践方面,理论研究者的作用至关重要。这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不能是从书本到书本,而应直面教育实践,避免书斋中想当然的假设;二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需要理论研究者的点拨,将内在理论显性化。
2.实践工作者缺乏理论学习与反思
对于一线幼儿教师而言,其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时往往依赖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经验往往能够"立即见效",但是否解决根本问题,是否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起到了好的影响,并没有成为实践者反思的问题。这也与学前教育的特点不无关系。不能否认,当前学前教育实践中,持理论没有用,不懂理论照样可以做优秀教师的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不少人认为当幼儿教师就是照顾好孩子的生活,不需要懂太多的理论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模式是在个人幼年时期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获得性遗传,这种遗传性使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然分离。”即实践者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须臾不分,它们决定着教师日常的教育行为。比如,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孩子的呼应时,教师只是一味地追问"谁还有好的办法?"结果是幼儿更加不知所措,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不能立即判断出孩子回答不出的原因,而没有给孩子正确的思维引领。
3.经验的固执性使教师依靠旧有经验理解新的教育理论
随着我国幼教改革实践的持续不断地进行,幼儿教育理论层面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诸多变化。如,强调幼儿的主动活动,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发展,重视幼儿的游戏,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等等。通过理论的指导,学前教育实践方面确实产生了一些效果,如幼儿自由活动的增多,对活动的自主选择性有所提高等等。但是也不难发现,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以往旧有经验的痕迹,如,仍然把上课作为最重要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区域活动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和有目的的观察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昵?第主观上,理论研究者本身不可能完全置身于实践中去考虑问题,因而,为一线教师所提供的经验支持和实践范例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教师对理论难以理解甚至曲解。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尊重幼儿的主动性就是幼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什么是尊重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应当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几条理论所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和与实践的磨合。第二,客观上,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缺乏与理论相适应的条件,从资源配置的缺乏到师资的专业化水平都难以达到实现理想的教育实践的要求,这也迫使一线教师只好用旧有的模式和方法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三)追求短期效益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导致学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为迎合社会与家长的需求,部分学前教育的举办者和管理者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重视市场需求,忽视幼儿的真正需要和身心健康。教师迫于社会和家长的需求以及非专业性宣传的误导,使得教师的实践远离理论方向。例如,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就是忽视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对儿童身心的影响弊大于利,但由于其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和其中较大的经济效益,各种学前班和幼小衔接班的出现也就成为举办者和幼儿家长两厢情愿的事情。实然的结果和当下的教育效果是他们所关注点,而至于理论的长远和应然的价值,往往被认为是纸上谈兵。这种过于追求显性的教育效果,忽视幼儿健康成长的功利化取向,势必挫伤一线教师进行教育实践和反思的积极性。
(四)国外的学前教育理论被引进时缺乏本土化的改造
国内学前教育界存在的追随国外学前理论的状态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引进了许多国外的如蒙台梭利、瑞吉欧等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产生于欧洲,但并没有在欧洲长期发展下去。因为某个理论必须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才能适应当地的文化、教育及社会的发展。这种向外看、从外取、以外为准的心态和学风,使部分理论研究者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先进的,认为理论想要发展就从国外搬。而无论外国的理论多么先进,它的产生、发展也是有着其本土的文化、经济、政治背景,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并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与众不同,比如,国内出现的众多的蒙氏幼儿园,虽然硬件条件都具备,但仍可以看到教师在蒙氏教室里对着幼儿大声训斥的现象,这样就又犯了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换汤不换药,实际上并没有深刻领会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
二、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关系
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但是,这种结合应该是一定范围内的相对融合,而不是绝对等同。有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无限趋近的理想状态,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为儿童设想的"乌托邦"式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可能完全践行,却可以抽取其思想的内核,即"遵循儿童的天性的自然教育"。又如,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以儿童为中心"是否能真正做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线的实践工作者只能以此为警示,以此为努力要实现的目标。如果真正去践行它,恐怕是歪曲了理论的意义。
严谨规范的科学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行动研究之间由于研究的方法、内容及对象都有所不同,因而不可能完全融合,正是这种距离使得学前教育理论永远保持着一种高度,或者说是使实践工作者尽力达到的状态。因而,我们不能对理论寄予不怡当的期望,认为它要和实践完全吻合,甚至要能解决实践中的所有问题。理论并不是对教育事实的完全复制,更不是对教育实践的终极反映。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是无法用简单抽象的教育概念和理论所能穷尽的。教育理论若贴近某种实践,也就可能远离更多的实践,它本身也因丧失其普遍适用性而不成其为理论。
由于教育活动本质的特殊性,使教育实践与其他实践活动相比,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教育实践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对教育理论的实施或验证,更有对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任何理论都同实践之间保持或大或小的距离。如果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零距离",那么"理论联系实践"这个命题就失去了意义。
理论所能提供的指导,只能是提供各种可靠的信息以开拓实践工作者的视野,使之对各种教育规范和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念有更深的理解。没有哪种理论是万验灵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真理,在理论本身可靠的前提下实践工作者能否从中受益,还主要在于其自身的努力。
三、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幼儿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培养
学前儿童多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这决定了学前教育是典型的实践性教育活动。因此在职前培养、培训阶段,在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更要对幼儿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提升理论的实践价值。
第一,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主要有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以及结合理论进行的现场教学。教学见习或实习是学生进入到幼儿园各年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现场教学主要由幼儿园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或者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现场讲解。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学生丰富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整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方法"。[5]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和重现幼儿教育的真实场景,可以有效地弥补实践教学不足的缺憾。案例教学也可以配合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法,增加理论教学的现场感,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的案例中总结出普遍规律和原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改变职前培训阶段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实践过程的评价,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内容,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处理教学情境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研究者应注重对实践问题的研究
理论研究者不仅要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更要有对教育实践的关怀,应更多地与幼教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实证问题,探讨实现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理论研究者的工作不应当仅仅是阐述理念问题,更应为幼儿教师提供具体的实践支持,而非在书本中研究实践问题。例如,理论上通常说,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合作者,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到底该怎样对幼儿进行支持和帮助,具体到游戏、教学、生活、环境创设等情境中该如何操作,实践工作者需要的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具有情境性的案例和指导。因此,在理论研究中,对案例研究不失为一种与实践联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当然,案例的获取不能仅仅是书本,更重要的是从对具体情境的观察和思考中找到其与理论的契合点。
可以说,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抽取和提炼。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应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验证结论,并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真正对实践的关注,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审视姿态看待实践,也不是以打捞者的心态从实践中获得一些案例为己所用,而是真正对实践予以关怀,以人为目的,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达到与一线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
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应成为教育生活的参与者,关心现实问题,由宏大学科叙事理论转向曰常实践,亲临实践现场,感受幼儿园实际情境,在深入介入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使理论具有实践上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尝试走一条不脱离实践的理论路径,使理论生活变得新鲜而真实。
(三)加强对本土原创理论的研究,使学前教育理论更具有适切性
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以及陶行知倡导的学前教育理论本土化,均是在对本国的教育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切实的感受前提下提出的。因而,理论研究者需增强原创研究,提高学术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唯洋是高的心态,坚持本土立场和实践立场。陈鹤琴曾说:"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
我们强调要给幼儿一个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的游戏和学习环境,这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操作起来却面临重重困难,比如说客观存在的场地不足、幼儿人数较多、安全卫生等问题,常常会成为践行理论的绊脚石,造成国外学前教育理论在我国的水土不服。因此,理论研究者应理性应对学前教育理论的西方化,对其进行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以本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为基础,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使其与本土的教育理论沟通、融合,既有与西方理论的互动,又有对本土教育问题的自主探索,即在我国的文化背景和国情的前提下,在环境创设、教师角色、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形成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本土模式。如,教师和幼儿交往时持有民主开放的心态,与幼儿谈话时充满协商和询问的语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的环境布置,使幼儿仍然能感受到积极的鼓励和自主的参与。
(四)倡导幼儿教师做行动研究,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
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一线幼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是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的方法,也是提升自身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真正的行动研究,是一线教师与专职的教育研究人员密切配合,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能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行动研究与经验总结有本质的不同,它需要教师的思考、阅读、学习和请教。这其中有对实践的反思、对案例的分析、对现象的观察和追问,需要教师综合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智慧,使理论成为自己反思的武器。因为问题即便不能解决,去直面和思考问题也是有意义的。如园本科研活动即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本园的实践问题,从而改善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园本科研课题并不是专家的理论设计和假设,而是从一线教师自身的实践出发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使教师的工作更有效。因此,行动研究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改进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式,更是一种促进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促使教师完善个人的教育实践,提升个人的教育智慧。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幼教实践不应是相互脱离和矛盾的。实践者不应只是理论研究的协从者,而是与理论工作者一样的研究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相互探访之中的双赢。
李向群\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4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