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道家的生命哲学属于“隐世”,它不同于儒家的“入世”生命哲学,不同于儒家讲“仁义”,主“有为”,支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学说主张“无为”,重“自然”,主张“贯身、养生、尽年”,道家学说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道”,而不是儒家主张的“人”。本问主要介绍了道家的生死观以及道家学说中生命教育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道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理论是由春秋末年的老子开创并在魏晋时期得到发展的。道家的生命哲学属于“隐世”,它不同于儒家的“入世”生命哲学,不同于儒家讲“仁义”,主“有为”,支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学说主张“无为”,重“自然”,主张“贯身、养生、尽年”,道家学说的主要教育理论基础是“道”,而不是儒家主张的“人”。
一、道家学说对生死观的阐述
在对于生死的观点上,道家思想强调的是顺其自然。“人生气,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1}人的生生死死都是气不断变化的结果,气凝聚则为生,气消散则为死。自然的导致生命的形成,即气的产物。“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予,皆物之情也”。{2}道家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人的生死就像昼夜变换一样,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生就有死,生死相依,不可避免。这就是道家学说所主张的自然“道”。道家朴素的生死观属于无神论,崇尚顺其自然,而不是把人的生死寄托于有神学说。所以道家生死观回归意识非常浓厚,他们的生死观即是一种无神论的解说。道家信奉的是一种乐观的死亡哲学,死亡已经不再无法理解,也不是一场恶梦。比如,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这显然是一种新的、乐观的生死观念。不以生喜,不以死悲,不会因为新生命诞生而欢喜畅悦,不会因为生命的结束而悲伤痛苦,人的一生不过是从气的凝聚到气的消散,从气的有形到气的无形,而死亡是这种变化的结果,每个人终归会回归死亡,所以更加说明了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相较儒家的魂魄说,道家的生死说更加空灵,更加辽远。自然之“道”超越一切,“生之来不能止,其去不能止”,意为,人永远无法与自然规律相抗衡。
二、道家思想中生命观的局限性
(一)道家理论思想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道家否定人文思想,主张崇尚自然,这种片面性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该思想具有反制度、反知识等强烈的倾向。
(二)道家思想忽视生命伦理价值,忽视生命的社会价值,过度的强调生命的个体价值。
(三)道家生命观具有不彻底性的理性精神。夸大了人文精神的作用,对于一些生命的论述还扔存在一些神秘的色彩,为道家生命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四)在追求自然观念方面具有不现实性,这在道家思想的生命观中具有具有非常明显的表现。这种脱离现实、脱离社会的自由观,有一种被悬空的感觉,似乎没有现实基础。
三、道家学说的生命观对于生命教育的现代价值
道家学说中生命观具有隐世的特点,远没有儒家思想表现的那么轰轰烈烈。道家学说在教育思想上往往是“潜移默化”、深入浅出的。正如牟钟鉴指出:“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股在场面上道家远不如儒家有名气,但这并不表示道家不重要,只不过它影响社会的方式与儒家不同,多是潜移默化的,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3}先秦道家的生命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生活中的生命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价值。
(一)尊重、珍爱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因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生命,且生命的脆弱性和有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种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对生命构成威胁,甚至导致生命的终结。人类作为拥有丰富情感和无上智慧的高级动物,他们创造了人类世界,开创了人类文明,却躲不过死亡的命运。人类在威胁人类生命的灾难面前,是十分渺小的。道家学说蕴含的顺其自然、尊重珍爱生命的思想对于当代人类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价值,从道家学说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尊重生命,怎样珍惜生命,又怎样发展生命。
(二)热爱、体验生命
道家认为,万物的生命以及生命状态和生命活动都存在于“道”中,存在于生物与生物的生命关系中,存在于自然界中。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4}先秦道家认为,生命的起源为“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5}我们从先秦道家思想中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体味个体生命及其意义,并在体味的过程中关爱自己并理解他人。在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并发展生命的能力,探索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三)完善、发展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是无价的,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外表的美好和健康,更在于心灵的美好与善良,以及健康的人格。先秦道家重身贵生,注重养生,目的是为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中求得身心两全。道家的生命学说为后世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仅是自我的,更体现在对他人、集体、社会贡献方面。生命价值教育就是教会大家以何种方式思考生命,以何种概念定义生命,以何种态度面对生命,以何种方式发展生命。通过以上种种的思考,能够更好地、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人生的价值。
(四)和谐统一思想
和谐是一种平衡状态。道家学说中的和谐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内容,它即关涉到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关涉到社会的和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6}这里的“和”即是和谐的意思。他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这里的“道”是指整个大自然的大和谐。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8}强调人必须遵从自然法则,与自然和平相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先秦道家的和谐思想为当今对生命思想教育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智慧与动力。我们应该继承道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保护生态环境,因为是离不开环境的。
(五)生命存在思想
生命存在即如何保护生命,如何生存。生命存在教育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使受教育者学会自我调节,意思是学会自处,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这时只有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知足,心态才会平和。二是学会处事、处世。当与人产生冲突时,要遵循“不争而争”的处世方式,退一步海阔天空。
(六)坦然面对生死
死亡,会引起人们的恐惧,人们往往认识不到死亡的价值。道家是第一个直面死亡问题的,道家对于死亡的论述填补了我国死亡理论的空白,并且为以后的死亡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一理论对现当代青少年的死亡教育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青少年存在着漠视生命的现象。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正视生、老、病、死,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更加正视生命。
(七)生命理想
这里所讲的生命理想指的是人们对理想生命的追求。只有对理想生命的追求,人们才会感到生命的美好,才能找到精神家园,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失对生命的信仰,过度追求物质化的生活,私欲越来越膨胀,使生命失去应有的意义。当人们有了追求理想生命的意识后,就会更加尊重生命,不会随意的践踏生命。
道家生命观阐释了生命的起源、生命价值等一系列的问题。从“道法自然”出发,提倡“出世”,倡导人们追求无欲无求的生活,尊重个体以及他人的生命。这些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燕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5052.html上一篇:教育需要“慢”的回归
下一篇:生活教育理论于语文教学实践